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標題:乳房外柏哲氏症之多專科團隊治療策略
刊登日:2019/11/29
內容


    乳房外柏哲氏症是一種容易拖延不易察覺、狀似濕疹或股癬之惡性腫瘤。因其個案數不多,其盛行率仍然無法被評估統計。隨著當今診斷學之進展,本國醫學可近性提升,民眾及醫師警覺性提高,被診斷為乳房外柏哲氏症的個案有增加的趨勢。

形成原因

    乳房外柏哲氏症可分為兩大類,分別為原發型及次發型乳房外柏哲氏症,前者為源自皮膚大汗腺細胞病變,後者則起因於病患罹患有其他器官癌症之皮膚轉移。

臨床症狀

    乳房外柏哲氏症好發部位位於皮膚大汗腺較發達之部位,如腋下、胯下、生殖器肛門口周圍皮膚,常見症狀包含局部搔癢、灼熱、甚至疼痛,其初期外觀特徵呈現單邊紅色濕疹樣病灶,病患通常被診斷為慢性濕疹因而接受外用類固醇治療,但其臨床病灶反而逐漸擴大,甚至出現隆起、組織液滲出、潰瘍之情形,若病患仍然不以為意或害羞就醫而延誤治療,可能產生淋巴結與遠端器官轉移之情形。

臨床診斷

  1. 皮膚病灶之切片組織學檢查。
  1. 胸腔、腹腔及骨盆腔之影像學檢查。
  1. 正子電腦斷層掃描。
  1. 其他系統之癌症檢驗,如乳房攝影、大腸鏡、膀胱鏡檢查等。

多專科之治療

  1. 外科手術切除: 廣泛性切除病灶為乳房外柏哲氏症之第一線治療。
  1. 局部放射治療: 可用於不適合接受手術之病人,或手術後之部位降低局部復發率。
  1. 外敷化學治療: 可用於術前降低腫瘤體積,亦有零星腫瘤消除之報導。
  1. 系統性化學治療: 用於侵犯性及遠端轉移之乳房外柏哲氏病,亦可用於不適合接受手術及放射治療之病患。

新興治療介紹

  1. 標靶治療: 當今文獻發現乳房外柏哲氏症病灶可能具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之變異,且在侵犯性及轉移性病灶變異的比例有增加之趨勢,而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之標靶藥物已在臨床運用相對應變異之病人。
  1. 賀爾蒙治療: 乳房外柏哲氏症病灶同時可能合併雄性激素受體變異,對於具有其變異之病人,拮抗雄性激素受體之藥物具有控制病情之療效。
  1. 乳房外柏哲氏療效不明。

未來展望

    目前醫學對於乳房外柏哲氏症診斷及治療仍有許多空間,所以找出新的且效果顯著的治療方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透過癌症細胞致癌路徑之發現,越來越多可能的治療標的被研究發掘,以當今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標靶藥物之經驗,病情可得到適當之控制,以進一步爭取接受其他治療之時間總之,藉由多專科團隊治療策略,是治療乳房外柏哲氏症的最佳選擇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21862
更新時間:2024/4/20 下午 03:00:27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