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標題:兒童鼠蹊部疝氣及手術方法
刊登日:2020/6/4
內容


    甚麼是疝氣?疝氣是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由未閉合的鼠蹊管向外不正常的凸出現象,最常發生在鼠蹊部的上方,也就是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根據文獻報導,此疾病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三,男性多於女性,右邊大於左邊也大於雙側,早產兒也比足月產而有更高的發生比率,小孩的疝氣絕大部分是先天的、間接型的,也就是腹膜鞘狀凸起退化不完全所致,若開口較小,只有腹水可以通過,則稱為「陰囊積水」,若開口較大,腸子可以通過,則稱為「疝氣」。

    當疝氣發生時候,父母往往可以在鼠蹊部發現鼓起來的腫塊,在不會說話的幼兒,以不能安撫的哭鬧為最常的表現;在大一點的小朋友,則會表示肚子痛,檢查病童時,按壓肚子或使其哭鬧(腹部用力),若可以看到鼠蹊部明顯鼓起,則可以判別可能為疝氣。進一步輔以超音波檢查,則可以確定診斷。

    治療方法在陰囊積水的病童,可以等到一歲在決定是否開刀,而一歲後的陰囊積水及疝氣,因其無法自行關閉,因此建議開刀治療。手術除可治療疝氣引起的各種症狀以外,最重要的是避免疝氣最重要的併發症,即「嵌頓」或小腸「壞死」, 此情形分兩個階段,在「嵌頓」時期,膨出的小腸你可以用力將其壓回腹腔之內,但當突出的小腸太多或突出的時間太久,則可能無法將其推回,稱為「疝氣嵌頓」。在「壞死」時期,供應小腸的血管可能因受壓迫而無法正常供應所需的血液,嵌頓的小腸逐漸腫大、變紅,小腸逐漸因缺血而壞死,引起小腸阻塞、嘔吐,疼痛,嵌頓及壞死都立刻需要手術治療,因為不立刻治療,腸阻塞及腸壞死都可能致命,這也是疝氣為什麼需要盡早治療,而不是等急性發作再來補救。

    手術方法稱為「疝氣修補術」,病童會接受全身麻醉,外科醫師接著將小腸推回腹內,而將未閉合的鼠蹊管修補起來,通常手術可採取「不住院手術」,即當天返家或住個一兩天就夠了,手術後傷口疼痛可能持續數周,但在手術之後一星期就可恢復正常活動,但在十二週之內,請勿提任何重物或從事劇烈的運動。

    兒童疝氣是個單純但不簡單的疾病,若沒有適切治療,併發症往往會很嚴重,也由於小兒疝氣,是一種可以預防併發症的疾病,即使沒有嵌頓,常掉下來的疝氣也會影響小孩子的正常腸道吸收功能與發育,所以一旦診斷有疝氣都應提早接受治療,才不會釀成大災難,所以無論任何年齡的小孩,一但診斷有疝氣都應接受治療,靠自然痊癒或非手術治療方法如疝氣帶或藥物的服用不但花費更多的時間及金錢,成功率不高。我們曾對92例診斷為腹股溝疝氣而並未接受手術治療的小孩做了4年的追蹤調查,結果顯示持續不再掉下來的比例不到之5%,不接受手術治療不但必須冒著嵌頓的危險而且暫時性的不掉下來並不表示已治癒,將來還有可能再掉下來。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4452
更新時間:2024/4/19 下午 02:38:17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