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巴金森氏病是什麼呢? 

巴金森氏病 (Parkinson’s disease) 是一種漸進性的中樞神經退化疾病。為什麼將此病命名為「巴金森氏病」呢 ? 因為早在西元一八一七年,一位英國醫師名叫詹姆斯‧巴金森,他首先發現並紀錄有六位病人,他們的身體四肢會不自主地顫抖,尤其在肢體休息時,顫抖會特別明顯。同時病人的肌肉力量也逐漸減退,走路時身體有前傾、駝背的情形; 並且走起路來,剛開始時是緩慢的步伐,會逐漸變成碎步,向前直衝。因此後來法國的神經學家,建議以「巴金森氏病」命名這類症狀的患者。此病好發於老年人,患者常在五十至八十歲間發病。過去的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六十歲以上流行率約百分之一;七十至八十歲則約百分之二;且在男性的罹病比率較女性稍高。要注意的是,巴金森氏病並不是老年人所特有,平均每七個病人中,就有一位發病年齡是在三十至四十歲。

為什麼會得到巴金森氏病呢? 

巴金森氏病的致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過去的研究指出,此病和大腦深部的基底核(basal ganglia)以及黑質(substantial nigra)內的腦細胞快速退化、死亡,造成無法製造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有關。因為正常人腦內需要「多巴胺」來協調肌肉的活動;若缺乏足夠的多巴胺,就會產生各種運動障礙的症狀。

巴金森氏病的常見症狀是什麼? 

 一、靜止性顫抖:患者在休息靜止狀態下,手指∕手臂會不自主地抖動,頻率每秒約 3-5 次,反之如果患者手正維持特定姿勢或活動,比如以手拿茶杯喝水,則不會有抖動的情形。這種症狀,通常是從一隻手或一隻腳開始。大約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的患者,會有此類症狀。 
 二、肢體肌肉僵硬: 患者的肌肉會變得僵硬,比如手腳關節或脖子的肌肉會變得很僵硬。患者臉部的肌肉也會變僵硬,看起來好像沒有任何的表情,如同戴了個面具般,所以在醫學上稱此為「樸克臉」。 
 三、動作緩慢或減少: 患者的動作會漸進地變緩慢,一些日常生活的動作,如起身,翻身、講話、吞嚥、走路行動等,都變得越來越慢。患者也因此很難去作重覆的快速動作,且容易疲勞。 
 四、平衡失調: 隨著病程的進展,患者的姿勢、步伐也會不正常,失去平衡感,容易摔倒。 
 除了以上常見的運動障礙症狀外,患者也常會有疼痛、睡眠障礙、自主神經失調,及其他精神方面的症狀 (如憂鬱、躁動、困惑、焦慮、認知功能障礙及失智等)。 

如何診斷巴金森氏病呢?

診斷巴金森氏病,主要需靠患者病史和神經內科醫師的檢查。因為有一些疾病的症狀,會類似巴金森氏病,包括腦中風、水腦症、腦部腫瘤、失智症、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病毒性腦炎、腦外傷、甲狀腺功能低下、維他命B12缺乏等。必須藉由醫師安排相關的抽血檢驗及腦部影像檢查,如電腦斷層 (CT)、核磁共振攝影 (MRI),或單光子電腦斷層攝影 (SPECT) 等,來做相關的鑑別診斷。因為上述這些疾病的治療方法,與巴金森氏病完全不同。 

如何治療巴金森氏病呢? 

巴金森氏病患者早期可以藉由藥物來治療,以多巴胺藥物為主,可藉此補充患者腦部多巴胺,彌補因退化的神經所減少的多巴胺製造量。其他常用的藥物包含多巴胺受體刺激劑、抗乙烯膽鹼藥物、抗病毒藥物、單胺氧化媒抑制劑、COMT抑制劑等。另外,部分巴金森氏病患者,也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如基底核燒灼術、腦深部電極刺激術等,需要經神經外科醫師審慎評估患者症狀,及手術適應症後始為之。

總而言之,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在年長者中,巴金森氏病是常見運動功能障礙的原因。因此,對於家中年長者有疑似症狀,建議應帶予神經內科醫師診斷、評估或進一步治療。



語音服務
更新時間:2024/4/25 下午 13:41:00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