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衛 教 專 區


檳榔


台灣高嚼檳榔率是導致口腔癌高發生率及高死亡率的原因,目前每年分別有5千多人罹患和2千多人死於口腔癌。此外,口腔癌為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發生及死亡年齡中位數均較其他癌症早10-20年。


  因此,國民健康署積極推動檳榔危害防制工作,除透過多元管道加強檳榔防制宣導,亦透過社區、職場、學校、軍隊等不同場域營造不嚼檳榔環境,並提供戒檳服務,其成果已慢慢反映在嚼檳率的下降。


依據101年調查結果顯示,以40-49歲之男性嚼檳榔率最高(16.4%),其次為30-39歲(15.3%),嚼檳榔率最低的年齡層則為65歲以上(3.4%)。以教育程度來看,國中的嚼檳榔率最高(21.2%),其次為高中職(15.3%),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嚼檳榔率最低,僅3.4%。


以縣市嚼檳榔率來看,男性嚼檳榔率最高的前5縣市分別為台東縣(27.3%)、花蓮縣(21.7%)、南投縣(20.0%)、嘉義縣(19.9%)、屏東縣(16.6%),與全國嚼檳榔率相比也顯著較高,而這些縣市也是檳榔產量比較高的縣市;至於嚼檳榔率較低的縣市,以金門縣最低(3.5%),其次為台北市的6.8%、新竹市與新北市的7.9%、台南市的8.6%與基隆市的8.8%。嚼檳榔率最高的縣市為最低嚼檳榔率縣市的5倍,愈往中南部、東部的縣市,嚼檳榔率也較高。整體而言,中壯年、較低教育程度、與高檳榔種植縣市有較高的嚼檳榔率。


此外,調查亦發現,18-29歲男性嚼檳率只有7.5%,但到30-39歲嚼檳榔率就大為提高至15.3%,顯示很多男性進入職場後,可能因建立人際關係及工作上的需要(如提神)而嚼檳榔,但在老年族群嚼檳榔率又會下降,也可能與老年族群已離開職場,不再因工作或建立人際關係而有嚼檳榔的需要,或是考慮健康狀況而不願再嚼檳榔,故嚼檳榔率下降。


根據統計,幾乎每十個口腔癌的病患中就有九個有嚼檳榔的習慣,96年適逢檳榔防制日10週年,國民健康署特邀知名導演林育賢執導,推出台灣第一部關於檳榔男的紀錄片「遺失的微笑」。本片揭露口腔癌患者罹病及戒食檳榔的心路歷程,全片不以煽情訴求,以最真實自然的方式呈現;期望藉由本片,提醒民眾關照自身及家人健康,讓民眾瞭解罹患口腔癌的痛楚,喚起檳榔嚼食者的健康自覺,讓社會能夠了解、關心檳榔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讓戒嚼檳榔獲得社會的關注,大家共同找回遺失的微笑。


(以上資料節錄自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網站)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2761
更新時間:2024/4/23 下午 08:44:16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