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標題:超音波介入優化蛇咬傷病人之治療
刊登日:2020/2/4
內容


台灣常見有毒蛇分類

台灣陸生蛇種有七大科,醫療上而言,以蝙蝠蛇科(Elapidae)以及蝮蛇科(Viperidae)最為重要。蝙蝠蛇科有眼鏡蛇(Naja atra)以及雨傘節(Bungarus multicinctus)。蝮蛇科又分為兩種亞科,響尾蛇亞科(Crotalinae)包括龜殼花(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赤尾青竹絲(Trimeresurus stejnegeri)以及百步蛇(Deinagkistrodon acutus)。鎖鏈蛇(Daboia siamensis)則屬於另一亞科,蝮蛇亞科(Viperinae)。(圖一)

北台灣的蛇類分布與本院處置情形

根據本院過去十年(2009-2019)的蛇咬傷調查研究,內湖基隆這附近蛇咬傷病患以龜殼花佔絕大多數。[1] 第二名則為赤尾青竹絲,眼鏡蛇以及雨傘節咬傷案例近乎零星個案。咬傷個案70%為男性,介於40-60歲之間,咬傷位置以下肢(腳趾,足,小腿)居多。平均於急診滯留時間約48小時,發生率以每年的六月及九月最多,要注意的是,即使冬季,一樣有零星蛇咬傷個案發生。本院急診藥局備有疾管局置備之高品質抗蛇毒血清。[2]為因應本院處理蛇咬傷病患的能量,平時固定備有十瓶”抗龜殼花與赤尾青竹絲血清”。本院將過去蛇咬傷病患帶來之蛇體,進行測量以及置備成標本,提供將來病患來診辨識蛇種,同時也是相當良好的教學資源。(圖二,三)同時本院擬定一標準處理程序,同時定期舉辦蛇咬傷及臨床毒物模擬訓練,以增進臨床醫護同仁處理的熟稔度以維護就診民眾健康安全。(圖四)

超音波介入優化處置

2009-2016年本院蛇咬傷病患,約有13%接受筋膜切開術。如前所述,內湖基隆這附近蛇咬傷最多為龜殼花,龜殼花咬傷的傷口容易腫脹,皮下瘀青。如果病患物接受即使的正確抗蛇毒血清治療,腫脹位置會從咬傷處逐步向上蔓延,臨床上,病患時常會有傷口疼痛,腫脹,感覺異常甚至麻木。這些症狀都符合”腔室症候群”的表現。腔室症候群指的是因外傷造成肢體內腔室間的壓力過大,進而壓迫血管與神經造成壞死,臨床處置首重立刻緩解腔室壓力,因此建議病患接受筋膜切開術。[3]然而蛇咬傷造成腫脹的機轉與外傷並不相同。[4]本院首創使用非侵入的超音波診斷技術,測量蛇傷患者傷口的變化(水腫範圍和病灶處血管的都卜勒超音波波形變化),進而了解病患是否以產生腔室症候群。(圖五)自2017-2019以來,因此超音波的介入,蛇咬傷手術率已下降至0% ,且追追後續病患,皆無不良後果。也因此卓越成效,本院榮獲2019年國家品質標章認證。(圖六)

本院蛇傷發展狀況: 現在與未來

本院將秉持戰戰兢兢如薄冰之精神,持續精進蛇咬傷領域的治療,同時結合基礎學科,進行研究探究蛇毒組成成分;除此外,更戮力於定期的蛇傷與毒物教育,維持本院既有優良的臨床醫護能量,以期帶給病患更良好的治療。


 

參考文獻

 

 

1.         Ho, C.-H., et al., Descriptive study of snakebite patients in Northern Taiwan: 2009 to 2016.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019. 39(3): p. 114-120.

2.         劉健信*、李佳蓉、李蓉、許靜侖、陳昭宏、張筱琦、謝文欽, 蛇毒蛋白應用研究及抗蛇毒血清製造技術. 疫情報導, 2015 2 24 31 4 . 31(4).

3.         Torlincasi, A.M. and M. Waseem, Compartment Syndrome, Extremity, in StatPearls. 2017, StatPearls Publishing: Treasure Island (FL).

4.         Cumpston, K.L., Is there a role for fasciotomy in Crotalinae envenomations in North America? Clin Toxicol (Phila), 2011. 49(5): p. 351-65.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3379
更新時間:2024/4/19 下午 07:46:00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