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大腸直腸癌之流行病學及病因學

  在英﹑美﹐癌症在十大死亡原因佔第二位﹐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而在癌症死亡病例中大腸直腸
癌佔第女性僅次於乳癌。西元1988年,一年中,美國估計約有二位﹐男性僅次於肺癌﹔147,000個大腸
直腸癌新病患,也有61,500人在這年死於此病。在台灣﹐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佔各種癌症之第四位﹐
手術切除所有之腸癌組織﹐包括一些轉移病灶是目前唯一有效之根治方法﹐在過去數十年中﹐雖然在
手術﹑化學﹑免疫﹑放射治療及基礎研究中做過多種努力﹐但其五年之存活率﹐卻仍然沒有多大之改
進﹐大約為50 %左右﹐目前如果想要改進其存活率﹐一個方法就是從致病原去下手。要多了解其致病
機轉﹐才可以想辦法去預防﹔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改進手術之方法及開發各種有效之輔助治療﹐如化學
﹑免疫及放射治療等方法。對於後者我們尤其希望能在症狀未發生之前就能做早期診斷及治療。對於
大腸直腸癌發生之原因﹐我們目前之了解還不是很多﹐除了遺傳基因有關外﹐其他如環境﹑飲食等因
素都佔有相當重要之地位﹐以下我們將討論有關大腸直腸癌之流行病學及病因學方面之問題﹐以期對
它的發生有更進一步之認識。 
環境之因素: 

  環境因素對大腸直腸癌發生之重要性﹐可從不同地區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之不同﹐得到證明。其
差別可到10-50倍之多。如非洲之卡達為(0.6/100000)﹔印度為(3.5/100000)﹔美國康乃狄克州為(32.4/1000
00)﹐這些不同並非由於種族基因不同之影響﹐不同之種族移民到一個新的地區﹐而其大腸癌之發生率
也會隨之改變﹐而與其移民地區發生率趨向一致。我們發現在北歐﹑西歐﹑紐西蘭﹑北美州皆有很高
亞洲﹑非洲﹑南美洲則發生率較低﹐除了日本之外﹐此病在已開發國家中之發生率﹐而非常普遍﹐有
趣的是在經濟落後之國家如哥倫比亞﹐其大腸癌之發生率低﹐而該國得到此病之人﹐大多是上流社會
﹑經濟情況很好之人。日本移民到夏威夷﹑加州之第一﹑二代之人民及波多黎哥移民到美國之人及美
國之黑人﹐其直腸癌之發生率都要比他們原居住地之居民要高。當然環境因素對這種發生率之改變仍
不清楚﹐但飲食習慣之改變及環境中(如土壤﹑水源)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含量不同可能是主要關鍵﹐國
人常說水土不服(water and soil disease)即指因環境改變﹐而產生之病變﹐或可與之比擬。
宗教因素: 
  某些宗教因為特殊的生活方式及飲食限制﹐而有與一般人不同之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如摩門教
徒﹐及第七天耶穌再臨教徒因禁煙禁酒﹐其發生率約為一般人的2/3。另外一些素食團體亦有較低的發
生率。 
性別: 
  性荷爾蒙可能與大腸癌﹐尤其右側大腸癌有關連﹐生產次數少或未生產之婦女﹐有較高之發生率
。更年期前之女性要比同年齡男性有較高之發生率﹐但過了55歲則趨於一致。 
基因之影響: 
  少數之大腸癌是有家族遺傳史﹐如家族性大腸息肉症, Gardner syndrome , Turcot syndrome。這些病
人並不受環境及食物之影響﹐而會隨年齡之增加而逐漸發生大腸癌﹐其比率不因國家或地區而有所差
異。另外有一種我們稱為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這是一
種顯性體染色體遺傳之疾病﹐病人在年輕時即會發生大腸直腸癌﹐但大腸中並無許多息肉﹐其大腸直
腸癌多發生在右側(70%)﹐且常有同時或不同時存在之多發腸癌(synchronous and metachronous colorectal 
cancer)﹐大約10 % 的大腸直腸癌其發生是和遺傳基因有關。 
大腸炎症: 
  Ulcerative colitis及Crohn’s disease此二病變有很高之惡性變化機會﹐前者發病時間愈久﹐範圍愈
大﹐變癌機會就愈高﹐大約每多一年病史﹐癌之發生率便多了1-2 %﹐而後者長癌之機會雖無潰瘍性
大腸炎高﹐但仍為一般人的20倍以上。 
膽囊切除之影響: 
  膽囊切除後影響到膽汁的分泌及其成份﹐進而影響到大腸黏膜。有2/3的文獻報告認為﹐會增加
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特別是右側大腸癌。 
飲水之影響: 
  飲用經加氯消毒處理之自來水﹐可能會增加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此與某些氯化物之致癌性有
關。另外有些國家或地區為防止兒童蛀牙而在自來水中加氟﹐但它會干擾食物中硒元素之吸收﹐而
硒元素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美國大腸直腸癌之所以如此盛行﹐或許與其在自來水中普遍加
氟有部份相關。
其他癌症之影響: 
  曾得過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患者﹐亦有很高機會得到大腸直腸癌。學者認為與高脂肪之
食物﹑肥胖及雌激素(estrogen)有關。 
食物之因素: 
脂肪與膽固醇 
  食物中脂肪或膽固醇增多時﹐腸道中膽酸(bile acid)﹑脂肪酸(fatty acid) 及中性類固醇皆會增加﹐
腸道中之細菌會將以上物質分解產生致癌物質﹐可以刺激腸黏膜上皮﹐使其增生並增加其變換性
(turnover rate)。另外,油炸食物,溫度愈高,時間愈長,脂肪含量愈高,其突變素愈強;一些多鍵不
飽和脂肪酸(如紅花油,玉米油),容易被氧化產生過氧化脂,要比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更易有致癌
性。 
蔬菜與纖維素 
  蔬菜與纖維素可使糞便體積增加,因而稀釋了致癌物的濃度,同時可刺激腸道的蠕動,加速糞
便排空時間,而減少致癌物作用於腸壁的時間。
啤酒 
  一些研究發現喝啤酒量愈多者,得到直腸癌的機會愈高,但對大腸癌的影響不大;其他烈酒則
無類似之發現。 

  鈣可在腸道中與膽酸、脂肪酸結合成不可吸收之鈣鹽而排出體外,減少黏膜損傷及增生致癌之
機會。有學者追蹤研究發現,食物中含鈣多者其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只有含鈣少者的1/3。 

 
  硒元素可以減少化學致癌物所誘發大腸直腸癌的比率,其作用機轉是因硒為一抗氧化劑,而致
癌物在人體內須經氧游離基(O-)氧化之後方能活化而產生作用。硒元素可幫助去除氧游離基,防止
致癌物活化,減少大腸直腸癌的發生。 

維生素A、D、E、C 

  以上四種維生素證實可以減少化學致癌物二甲基胼(dimethyl hydrazine)所誘發之大腸直腸癌﹐其
中維生素A﹑E﹑C皆因具抗氧化作用﹐防止致癌物在體內活化﹐而維生素D之作用則未明瞭。 

  由上述與大腸直腸癌發生有關之因素看來﹐最主要的預防方法便是改善飲食﹐多吃蔬菜及含纖
維素之食物﹐對於動物性脂肪(尤其是牛肉)﹑高膽固醇﹑油炸食物等宜少吃﹐啤酒也不要喝太多﹐
養成每天排便之習慣﹐以減少腸內致癌物質存留之時間﹔另外也應攝取足夠之維生素A﹑D﹑E﹑C
及礦物質鈣﹑硒等元素﹐硒元素之來源包括小麥胚芽、大蒜、麩糠、鮪魚、洋蔥、蕃茄、甘藍菜等
。對於四十歲以上及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之人﹐宜每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有必要即作大腸鏡檢
﹐以期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如有多發性息肉症﹐也應儘早加以切除。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5613
更新時間:2024/4/25 下午 02:06:58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