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認識大腸直腸癌及病因                                                  CRS 張玉樺 / 陳昭仰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2013年癌症登記報告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是所有癌症的第一名,當年共有15,140位,平均每天有41人罹患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名,平均每天有19人因大腸癌喪命。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年齡在40歲後開始上升,最高峰在60至65歲之間。

影響大腸直腸癌形成的因素包含環境和基因,常見的高危險因子包含:

1.飲食與生活習慣;攝取高脂肪、低纖維食物,抽菸及喝酒

2.家族史;大腸直腸癌患者的一等親家屬有2~4倍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

3.有大腸發炎性疾病史:有克隆氏症及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患病時間愈長,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會也比較高。

4.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症候群(Hereditary CRC syndromes):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有5%是基因上有缺陷者,如「家族性息肉症候群」(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患者在年輕時大腸內就有許多瘜肉形成,若不處理這些瘜肉,有較高機會在40歲左右轉變為大腸直腸癌。另外「遺傳性非息肉性大腸癌」(Lynch syndrome or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也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患者常在40多歲就發生大腸直腸癌,常合併其他處的癌症,如子宮內膜癌、胃癌、卵巢癌、泌尿系統或肝癌等。

       

95%的大腸直腸癌為腺癌,是由良性的腺瘤性瘜肉轉變,正常之腸細胞增生成腺瘤性瘜肉約需十年時間,再由腺瘤性瘜肉轉變成惡性約需五年的時間。

大腸直腸癌的分期主要看癌細胞侵犯大腸的深度、有無淋巴結侵犯,及有無遠端轉移。有淋巴結侵犯為第三期,有轉移則為第四期。

大腸直腸癌有可能會侵犯到腸週邊的器官,包含膀胱、子宮、前列腺、小腸等。也有可能經由淋巴結及血行轉移,常見轉移至肝、肺、骨、腦、卵巢,極少數會轉移至腎上腺和腎臟。 大腸直腸癌細胞也可能脫落在腹膜和骨盆腔形成結節。約有20%的大腸直腸癌病人在診斷時已有轉移。

早期診斷的大腸直腸癌存活率高,依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2008至2012年的統計資料,第一期的大腸直腸癌病人五年存活率可高達80~90%以上,第二期約為70%,第三期約為60%,而第四期的病人五年存活率則約為10%。

                                                                                      (出自2016-10三總醫訊)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6261
更新時間:2024/3/29 下午 03:54:45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