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性早熟 

衛教資訊-性早熟

三軍總醫院 兒童內分泌科

 林建銘

病例:

   7歲王小妹妹最近2個月被發現胸部發育,但目前身高卻又比班上同學來的矮小,因為胸部持續發育,同學們開始會好奇地、非惡意地注意她胸部,媽媽因擔心其發育的時間較早,骨齡中的生長板會提早癒合,可能進而影響最終成人身高,所以決定帶王小妹妹至兒童內分泌科門診尋求專業評估。

 

前言:

近年來,兒童性早熟現象越來越普遍,已成為兒童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在兒科內分泌門診中常有父母焦慮擔心自己的寶貝兒女是否太早發育、會不會因此影響日後身高、以及詢問後續該如何治療等問題。

性早熟患童因青春期階段提早,性荷爾蒙濃度逐漸上升,並間接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增加,因此,大多數青春期的孩子身高明顯長得比先前快。但隨著性荷爾蒙濃度愈來愈高,同時也會加速骨骼成熟、促進生長板閉合,一旦所有生長板都閉合,也就決定了最終的成人身高。此外,過早出現性早熟之表徵,外觀上的改變也常會引起同年齡孩子的嘲笑,導致嚴重影響患童心理的健全發展。

 

定義及病生理:

一般正常兒童第二性徵出現的時間,男生為9歲至14歲、女生為8歲至13歲之間。若女生在8歲前出現胸部發育、陰/腋毛發育甚至初經來潮等性特徵;或男生在9歲以前有睪丸變大、陰莖變長、變聲等第二性徵發育者,則稱為性早熟。臨床上,性早熟可區分為:

 

一、中樞型性早熟:因為「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提早被活化,促使性腺激素變得異常亢進。

 

二、週邊型性早熟:週邊荷爾蒙腺體分泌出現問題所導致。例如腎上腺增生症、腎上腺腫瘤、卵巢腫瘤、睪丸腫瘤等疾患;上述病因係以非「下視丘及腦下垂體」活化的方式產生性腺激素,造成患童性徵的發育。

 

女孩性早熟的發生率為男孩的5-10倍,其中超過90%屬於特發性中樞型性早熟(原因不明),也就是經過所有檢查都找不出病因;然而男孩的中樞型性早熟,約25-75%是可以找出病理性原因,如腦部有病變(腦瘤、腦部感染)所導致。

 

評估與診斷:

一、完整的家族史、個人病史、藥物史及飲食習慣詢問。

二、身體檢查包含身高、體重、生長速率及第二性徵發育的評估(通常第二性徵會比實際年齡提前、生長速率比同年齡同性別兒童快速)。

三、X光放射線檢查,判斷患童骨骼年齡

  1. 一般性早熟患童,其骨齡相較實際年紀會超前2歲以上。
  1. 「骨齡(Bone age)」即「骨骼的年齡」,是根據1959年Greulich and Pyle及1976年Tanner-Whitehouse 2 method,由左手手掌與手腕的骨骼影像,推測全身骨骼成熟度的一種方法。其輻射劑量僅0.0025毫西弗,大約是胸部X光的十分之一,是臺灣每人每年接受的天然背景輻射劑量1.62毫西弗的千分之一點五。另外,檢查照射時間短暫,左手掌也非重要器官,故只要遵循醫囑的檢查頻率,基本上是非常安全。

四、門診抽血檢測性荷爾蒙濃度,如LH黃體激素、FSH濾泡激素、性腺荷爾蒙、甲狀腺荷爾蒙等。

五、住院接受LHRH試驗:是一個用來了解「下視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的檢查;判定是否為中樞型性早熟之個案。

六、影像學檢查,如骨盆腔超音波(排除週邊型性早熟)、核磁共振掃描(懷疑中樞型性早熟時,排除有腦部腫瘤及病變的可能)等檢查。

 

治療:

一、造成骨齡超前的原因很多,包括青春期發育、肥胖、遺傳、環境荷爾蒙的暴露、甲狀腺亢進等。所以骨齡不是性早熟的唯一診斷標準,而且骨齡超前也不代表最終成人身高一定會偏矮。舉例來說,臨床上常見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性荷爾蒙分泌增加情況下,骨齡開始有明顯加速的現象,但此時也常伴隨相對應的身高生長速度,倘若身高符合骨齡該有的表現,孩子的成人身高就不會受到影響。

二、性早熟的治療必需針對已知的特定原因來處理。中樞型性早熟個案若未合併骨齡明顯超前,或雖有骨齡超前但未來成人身高未受影響者,通常只需門診定期追蹤,不用藥物治療;但是若在追蹤期間,骨齡相較實際年紀仍有不正常進展者,可在醫師建議下,考慮以每月皮下注射類黃體化荷爾蒙釋放激素(luteinzing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LHRH)之合成物治療。另一方面,週邊型性早熟則需針對特定原因予以治療。

 

 

結語:

雖然多數性早熟患童之致病原因仍不明,但已有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者,有較高的比例會導致骨齡超前及性早熟之情形。建議父母應讓子女維持適度飲食、運動、控制體重,以降低性早熟出現機率。一旦幼童出現性早熟徵兆,家長們應及時帶患童到兒童內分泌科就診,醫師會根據孩子的年齡、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營養狀態、潛在疾病、青春期發育的成熟度,綜合判斷骨齡是否符合整體表現,對孩子提供最適切的建議與治療。

 

參考資料:

  1. Robert Kliegman Joseph St. Geme: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21st ed, 2019: 2898-2907.
  1. Carel JC, Eugster EA, Rogol A, Ghizzoni L, Palmert MR; ESPE-LWPES GnRH Analogs Consensus Conference Group, Antoniazzi F, Berenbaum S, Bourguignon JP, Chrousos GP, Coste J, Deal S, de Vries L, Foster C, Heger S, Holland J, Jahnukainen K, Juul A, Kaplowitz P, Lahlou N, Lee MM, Lee P, Merke DP, Neely EK, Oostdijk W, Phillip M, Rosenfield RL, Shulman D, Styne D, Tauber M, Wit JM.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use of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alogs in children. Pediatrics 2009;123(4):e752-62.  
  1. Bangalore Krishna K, Fuqua JS, Rogol AD, Klein KO, Popovic J, Houk CP, Charmandari E, Lee PA, Freire AV, Ropelato MG, Yazid Jalaludin M, Mbogo J, Kanaka-Gantenbein C, Luo X, Eugster EA, Klein KO, Vogiatzi MG, Reifschneider K, Bamba V, Garcia Rudaz C, Kaplowitz P, Backeljauw P, Allen DB, Palmert MR, Harrington J, Guerra-Junior G, Stanley T, Torres Tamayo M, Miranda Lora AL, Bajpai A, Silverman LA, Miller BS, Dayal A, Horikawa R, Oberfield S, Rogol AD, Tajima T, Popovic J, Witchel SF, Rosenthal SM, Finlayson C, Hannema SE, Castilla-Peon MF, Mericq V, Medina Bravo PG. Use of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nalogs in children: update by an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Horm Res Paediatr 2019;91(6):357-372.
  1. Carel JC; Leger J: Clinical practice. Precocious puberty, N Engl J Med. 2008 29;358: 2366-77.
  1. Bridges NA, Christopher JA, Hindmarsh PC, Brook CG: Sexual precocity: sex incidence and aetiology. Arch Dis Child 1994;70:116-8.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59062
更新時間:2024/3/28 下午 13:38:00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