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心臟疾病介紹 

風溼性心臟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 
    
    風溼性心臟病是由於風溼熱而引起後天性心臟病。當發生上呼吸道或皮膚感染,而感染的病菌為A群溶血性鏈球菌,則可引起風溼熱。罹患風溼熱時,會使人體免疫功能受損,使白血球聚集在被病原體感染的組織而形成疤痕。此病原體尤其容易侵犯心臟,導致瓣膜受損發生狹窄或閉鎖不全等現象,就稱之為風溼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 
   
   心臟的先天結構異常,如心室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三尖瓣閉鎖不全等所造成的心臟病,叫做先天性心臟病。

心室中隔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
   
   心室中隔缺損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約占25%左右。心室中隔有一個孔洞未閉合,左心室的血液經心室中隔缺損流向右心室,也就是動脈血流向靜脈血。分流的程度由缺損的大小及肺血管阻力決定。假如心室中隔缺損很小,只有少量血液由左心室流血右心室,病人沒有特殊症狀,心臟也不會擴大,只能聽到心縮期雜音,假如心室中隔缺損大,大量的血液分流會造成肺動脈高血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病人容易呼吸急促,感染肺炎,生長遲緩,而且很快發生心臟衰竭。對於小的心室中隔缺損,有 30-50% 的病人在一歲前會自動關閉。至於中等程度或嚴重程度則較不易自動關閉。絕大部分的病人是無症狀的若大的心室中隔缺損未開刀矯正,常發生肺動脈高血壓。開心手術,修補心室中隔缺損,是唯一的治療方法,最適合的開刀年齡在1歲,且危險性低,但是很大的心室中隔缺損,如果併有肺動脈高血壓,最好在6至12個月開刀治療。

心房中隔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ASD
   
   左心房含動脈血,壓力較高,血液由心房中隔的缺孔流向右心房,不會有發紺的現象。
1. 第二孔缺損(foramen secundum defect)
這是在心房中隔中央部分(即卵圓孔附近)有了缺損。在胚胎發 育時期,心房第一中隔(septum primum)有兩個缺孔,依照出現的順序,各為第一孔(foramen primum)和第二孔(foramen secundum),心房第二中隔(septum secundum)中央有一個洞,叫卵圓孔(foramen ovale),第二孔和卵圓孔都在心房中隔的中央部位。大部分是無症狀的,很少引起心衰竭,年紀大的病童偶有運動不耐受性。ASD 的病人一般出現症狀約在30歲左右。晚期會出現肺高血壓,心房不整脈、三尖瓣二尖瓣關閉不全及心衰竭。手術治療的死亡率不到 1%。對於未能自行關閉的 ASD,建議於孩童期開刀。手術後症狀很快消失,心臟恢復正常。
2. 第一孔缺損(Ostium primum defect)
這是在心房中隔下部分,靠房室瓣的地方有了缺損所致,有時併有二尖瓣或三尖瓣的隙裂,因而造成二尖瓣或三尖瓣的閉鎖不全,視缺損的大小和瓣膜侵犯的程度而症狀有異。身體檢查和心室中隔缺損很相似,可聽到心縮期和心舒期雜音,病嬰容易感冒,甚至心臟衰竭。主要是左心房至右心房分流,併二尖瓣閉鎖不全。一般是無症狀,但若有大的左至右分流及嚴重的二尖瓣閉鎖不全,則病人會出現運動不耐受性,易疲倦、易得肺炎。第二孔缺損的預後較好,可以在5歲以後開刀治療,但是第一孔缺損的預後較不好,最好在2至5歲間開刀修補心房中隔缺損。

冠狀動脈心臟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
        冠狀動脈是環繞在心臟上的血管,它提供心臟所需的氧氣及營養。當冠狀動脈因膽固醇等脂肪物質在內壁積聚,或因高血壓等疾病,造成血管狹窄、硬化或阻塞,以致心臟的血液供應不足而引起心臟缺氧,就稱為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冠狀動脈硬化疾病是一種多重因素引發之疾病,隨年齡而增加。主要是因為局部血管內膜,堆積脂質,複雜糖分子、血及血產物,纖維組織及鈣化物,以及內膜變化,造成血管少於50﹪狹窄之硬化塊較易破裂,形成冠狀動脈栓塞,引發不穩定性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藥物治療或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或支架置放,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常是互補性的,但任何治療之選擇皆須評估其對心絞痛之解除及避免心肌受損、嚴重心率不整及心因性死亡等之有效性與持久性。對於左主幹冠心病,三條冠心病併左心室心輸出量比率小於0.5及三條冠心症併嚴重心絞痛患者,手術較藥物治療有較佳之存活率。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22614
更新時間:2024/3/29 下午 02:20:18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