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頭頸部癌症

腦瘤 口腔癌 鼻咽癌 食道癌


腦瘤

腦瘤

  到目前為止 醫界尚未明瞭腦瘤之致病因素,但一些因素可能與腦瘤有關,像是遺傳、外傷、自體免疫性疾病、環境污染、或病毒感染等... 。腦瘤又可稱為顱內腫瘤 , 顱內腫瘤可能發生於腦組織 、腦膜或其它顱內組織 。也有可能是身體其它部位的腫瘤轉移到腦部 ,最常見的腦瘤為神經膠細胞瘤,其它的像是腦膜瘤、腦下腺瘤、神經鞘瘤等... 。 神經膠細胞瘤佔所有腦瘤的一半以上,它是屬於惡性瘤 。 

腦瘤之臨床症狀

  腦瘤最常見的症狀是頭痛 ,因為腦位於顱腔中,如果腫瘤長出或壓迫腦部組織導致水腫,就會使顱內壓增加引起頭痛 。頭痛可能是持續性或漸進性的 ,通常容易睡醒後頭痛 。

  如果腦瘤持續生長可能會引發嘔吐 、視力模糊,眼底鏡檢可能會發現視神經乳頭水腫 。如腫瘤壓迫了腦 神經 ,會引起痙攣或抽搐的現象,當壓迫或破壞其鄰近組織,會引起局部缺損的症狀,如腫瘤長於前額 葉,可能會導致人格改變,長於顳葉會引起記憶或語言障礙,長於小腦會引起步態不穩和運動失調,長於運動神經會使對側肢體無力或麻痺,長於聽神經會引起耳鳴或聽力喪失 。如果腦瘤生長快速 ,刺激到腦組織使其腦壓快速增加,會導致病人意識遲緩脈搏呼吸減慢、血壓升高等...,此時應盡速就醫 。 

腦瘤之診斷

  當出現上述症狀而就醫時 ,醫師會詳細的尋問病情,並做完整的理學及神經學檢查 。頭部的X光檢查可以出顱骨是否有任何損傷 、變形 或增厚 ,是否有不正常鈣化點等...,如有不正常病變化出現時,可進一步做電腦斷層來診斷出病變部位、大小和形狀,另外醫師可能會安排腦血管照影,或核磁共振檢查,以更清楚的出腦部被腫瘤侵犯的程度及腦血管的變假情形 。 

腦瘤之治療

  腦部腫瘤之治療一般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 ,有時醫師會輔以放射線及化學治療 。手術治療期望能將腫瘤切除乾淨 ,但如果腫瘤生長部位在腦幹、重要血管神經部位或呈現放射線生長時,就無法將腫瘤完全切除乾淨,此時則以放射線及化學治療為主 。部份腫瘤生長部位較深或位於眾多血管處 ,則需施於顯微手術或其它特殊手術,以減少鄰近組織損傷,造成部份功能失調 。 

腦瘤之預後

  腦瘤治療之預後與腫瘤的部位 、種類、分化及治療方式有關 。如第二級的星狀細胞瘤大多可治癒 ,髓芽母細胞瘤經放射加化學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50 %以上 。

  腦部的結構極為精細且脆弱 ,腦部如長了腫瘤是必會造成人體部份功能障礙,為了將腫瘤所造成的損傷減少至最低,應適時正確的診斷與治療 。 

 


口腔癌

口腔癌

  根據1988年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 (AJCC),國際抗癌聯合會 (UICC) 的分類,口腔包括唇、頰黏膜、下齒齦、上齒齦、臼齒後三角區、口腔底、硬 、舌前三分之二。口腔癌絕大部分是由黏膜上皮細胞惡化所形成的腫瘤,少部分是由小唾液腺體惡化所形成的腺癌。臺灣地區之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 口腔癌好發年齡在四十至六十歲之間 ,且以男性居多。其發生和嚼檳榔、抽煙、喝酒息息相關,可由口腔白斑或紅斑惡化成口腔癌,也可在口腔內的不同位置,出現多處癌瘤。在各種癌病當中,口腔癌和皮膚癌是最容易、也最可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獲得痊癒的。

口腔癌的成因 

  有很多因素可能與口腔癌有關,其中重要的應為嚼檳榔,口腔癌患者中半數以上有嚼檳榔的習慣,頰黏膜癌患者更有八成以上嗜嚼檳榔。除檳榔外,菸酒亦與口腔癌有密切的關係,如同時有嚼檳榔、吸菸及飲酒等習慣者,則其口腔癌之危險性更加增加。其他如口腔衛生不佳,長期溫度或化學物質的刺激,歪斜的牙齒或不適合的假牙,對舌頭、齒齦或咽頰造成慢性的傷害,口腔粘膜上的白斑,都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以後產生癌病。 

口腔癌之症狀 

  口腔癌若能早期發現 ,治療效果好且說話或飲食幾乎沒有影響。口腔黏膜表面顏色有變化時應特別加以注意,正常的口腔黏膜經長期致癌因素的慢性刺激之後,會先呈現"癌前期病變",常見的癌前期病變包括口腔黏膜白斑症及口腔黏膜紅斑症。口腔黏膜白斑症是因黏膜長期受到刺激,如吸煙、嚼檳榔、喝酒 或假牙裝置不當等因素皆有可能會引起 ,以 下是口腔癌常見症狀: 

  1. 唇或口腔內部或周圍出現不易癒合的潰瘍。不明原因之腫脹或硬塊 

  2. 口腔內部發現白色或紅色脫屑的斑塊。 

  3. 超過二星期的口腔 。 

  4. 口腔附近部位麻木或疼痛。 

  5. 口腔內不明原因的出血,反覆發生。

口腔癌之診斷

  正常口腔黏膜是粉紅色或紅色柔軟組織,如果變厚、變成突起不透明白色的斑塊,或有變薄或略為潰爛的紅色斑塊,兩者可能是癌前病變,可能會惡化成口腔癌。

  口腔癌的臨床表徵是難癒合的潰瘍或突出的潰爛硬塊,常伴有轉移的頸部淋巴腫塊。早期常不覺疼痛,偶而出現帶血的唾液,因此不痛的潰瘍或突出硬塊才可怕,常常有人因不痛而忽略早期癌症的存在,錯失早期診斷、正確治療的良機。因此只要發現帶有血液的唾液或痰,張開嘴巴看到兩星期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便要尋求耳鼻喉科、頭頸外科、口腔顎面外科或整型外科醫師的幫忙診察。最重要的診斷方法便是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切片檢查可以區分良性或惡性病變。不同的診斷,其治療方式大不相同。組織切片檢查不會造成癌症的擴散或惡化。如果因拒絕切片,而無法得到正確的診斷,一個良性的病變可能被當成惡性腫瘤,使病人接受了不必要的手術或放射治療;而一個惡性病變可能因延誤診斷,使病人變成必須接受更大範圍、更具傷害性的治療,甚至失去治癒的機會。因此,病人應充分與醫師配合,才能達到早期診斷、正確治療,從而提高治癒的機會。

口腔癌的治療

  一般而言,早期口腔癌可使用外科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如已屬晚期,則常須合併外科手術、放射線及化學藥物等合併治療,才可有較高治癒機會。只要早期發現,現代的外科技術,可以把口腔癌完全地剷除,而仍然保持正常的臉型及飲食的機能,並獲得痊癒。

放射治療:

  A. 放射治療適應症

  放射治療可用於不同大小的口腔癌,對於小的局限性腫瘤,手術切除及放射治療都是一有效的療法,但需要考慮到病人的年齡,對於手術或放射治療的意願及容忍性。對於第三及第四期的病人,則視情形可能需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手術後如有危險因素,如:手術切口邊緣仍有殘存腫瘤細胞、淋巴結轉移 ( 二個以上 ) 、淋巴結膜外侵犯、神經周圍或淋巴血管侵犯者,需行手術後放射治療。

  B. 口腔處理

  病患在行放射治療前都要會診牙科或口腔顎面外科醫師,評估牙齒及牙齦的狀況,如有厲害的牙齦疾病或蛀牙,則在治療前要先治療或拔牙,拔牙後要等齒槽傷口完全復原後才可開始放射治療,好的牙齒或可以修補的牙齒不一定要拔。氟膠及牙托的使用及注意口腔衛生,可以使牙齒保持健康。

化學治療:

  手術前或手術後的化學治療可能可以減少部分遠處轉移,增加少許病人的存活。但是對於頭頸癌而言,局部控制是最重要的;目前有研究發現放射合併化學治療對於晚期頭頸癌 (第三、四期),可增加局部控制率、顯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不適或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應考慮放射合併化學治療。

  至於原本可以完全手術切除的腫瘤,手術前的化學治療並不能改善局部控制或增加病人的存活率。因此可以手術切除的腫瘤不建議給手術前的化學治療。

  由於化學治療藥物的不斷研發進步,遠處轉移的病人應可考慮化學治療或是參加化學治療的臨床試療。

口腔癌的預後

  早期口腔癌治療率相當高,五年存活率可達 70~80%以上,但晚期患者則在50%以下,若已有遠端轉移,則僅為20%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有15~20%的口腔癌患者,會與口腔或附近粘膜發生所謂「第二原發癌」,因此即使原先癌症已治癒,仍須長期加以注意。

  口腔癌的發生與嚼檳榔、抽菸、喝酒等習慣有密切關係,隨著抽菸及嚼檳榔人口的增加,臺灣地區口腔癌的發生率也節節上升。如果發現口腔內有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應及早求醫診治。口腔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並可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腫瘤越大,需要手術的範圍也越大,因此早期診斷正確治療不僅可提高治癒率,也可減少因治療所帶來之傷害。大部分的口腔癌可經由戒除嚼檳榔、抽菸、喝酒等外來致癌因子而防止其發生。對於已經罹患過口腔癌的病患,由於發生第二原發腫瘤的比率相當高,參與藥物防癌的臨床研究應是值得鼓勵的。

口腔癌預防


  1.避免菸草、紙菸、煙斗、檳榔等長期對唇、舌和口腔粘膜的刺激。 

  2.如果有不正確的牙齒或假牙,對周圍組織有所摩擦,應該請牙醫師矯正。 

  3.口腔內發現有任何腫塊贅肉、脫皮落屑或是顏色變化,超過兩星期而未好轉,應該要讓醫師看看。 

  4.飲食要正常,食物營養要均衡。有時維他命或其他營養要素缺乏所造成的口腔粘膜變化,可以誘致癌病的發生。 

  5.避免長期食用熱度太高的食物和烈酒。 

  6.經常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鼻咽癌 

鼻咽癌

  鼻咽癌,乃中國人特有之癌症。根據統計,男性每十萬人每年罹患鼻咽癌的人數在台灣是 7.7人、美國0.63人、日本0.27人。即使移居美國的第二代中國人也比 當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其比例約3比1。國內最近之統計,每年約有12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十大癌症之第七位。由於鼻咽癌之好發年齡在40至50歲之壯年期,易對社會、經濟、勞力及家庭造成重大衝擊。鼻咽癌發生之原因乃多重因素所構成,經研究結果約有三項,即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 (小時候多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工作環境之空氣污染及久而多的吸菸者)。鼻咽癌之常見症狀可略分為六項:頸部腫塊、單側之聽力障礙或閉塞感、痰中帶血絲或鼻涕中含血、一邊之鼻塞或鼻涕增多、頭痛和臉麻或遠看東西糢糊。

  有上述一項或多項症狀之病人,應趕快找耳鼻喉科醫師診察,耳鼻喉科醫師可用常規之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觀察鼻咽部。其診斷需要經活體切片作病理檢查才能確定。診斷確立之後,需要先行判定其臨床分期,其中包括耳鼻喉科之常規理學檢查、腦神經理學檢查、肺部X光、肝臟超音波、全身骨骼同位素掃瞄、頭頸部之電腦斷層掃瞄攝影或磁振造影檢查等。臨床分期確立以後,才施行治療。

  鼻咽癌之治療主賴放射治療,早期 (第一、二期) 單用放射治療之結果就很好,但晚期 (第三、四期) 或復發之病人可能需要併用化學及手術治療。經正規治療之結果,全部病人五年之存活率約有60%,早期病人可高達80%以上,而晚期病人也有30%以上。除了少數病人在治療開始就有遠端轉移其病情較難控制之外,鼻咽癌並不是絕症,是一種可以控制及治癒的癌症。經正規方式治療以後,病人多數能夠恢復,而回去工作。台灣鼻咽癌之早期診斷率以及治療成績,如今在世界上是相當突出而有名的。治療後,少數病人可能復發,所以定期追蹤檢查是必要的。

鼻咽癌之症狀

  鼻咽部位於鼻腔後方與口咽上方 (即軟 後上方,無法直接目視 ),經由後鼻孔與前面鼻腔相通,經由側壁之耳咽管與中耳腔相通。鼻咽部經由豐富之淋巴管與咽後淋巴結及其他頸部淋巴結相通,鼻咽癌之臨床表現與這些解剖學特性相當有關。 鼻咽癌常見之症狀如下:

頸部腫塊

  約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之病患在確立診斷時已有頸部腫塊,這是因為鼻咽部具有豐富的淋巴管道,癌細胞很容易經由這些淋巴管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或全身其他各處,如骨骼、肺臟、肝臟等。

鼻涕或痰帶血絲

  鼻咽腫瘤表面潰爛出血導致鼻涕或痰 (尤其是由鼻部倒吸的痰) 帶血絲,經由前鼻孔大量流鼻血的現象其實並不多見。

鼻部症狀

鼻 部症狀包括鼻塞、膿鼻涕、惡臭分泌物等,主要是由於鼻咽腫瘤堵塞鼻孔、鼻腔或因腫瘤潰爛而產生。

耳部症狀

  耳部症狀主要是因為耳咽管功能受損所產生,耳咽管具有平衡中耳腔壓力的功能,比如登山或搭飛機時會有耳部悶塞的感覺,經由吞口水、打哈欠等動作來打開耳咽管平衡中耳腔壓力,便會讓我們有豁然開朗的感受。因此,當鼻咽癌腫瘤侵犯耳咽管時,就會產生耳塞、耳鳴、中耳積液、聽力障礙等症狀。

頭痛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與鼻竇、顱腔相隔,當鼻咽癌腫瘤侵犯到鼻竇、腦膜或顱腔時,便會造成頭痛現象,此種頭痛通常是單側性。

腦神經症狀

  鼻咽部位於頭顱中央,隔著堅硬的顱底骨與顱腔隔開。但在鼻咽部周圍有血管與神經通道,鼻咽癌腫瘤細胞常沿著這些孔道侵犯到顱腔內,造成上述之頭痛現象,或甚至侵犯腦神經引起其功能障礙。如第五腦神經 (三叉神經) 受損,便會造成臉部皮膚感覺麻木;如第六腦神經 (外展神經) 受損,便會造成眼球運動障礙而產生複視現象。其他舌下神經、迷走神經障礙,則會造成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的症狀。

  因此,有上述症狀之病人,就必須作鼻咽部檢查,以確定是否罹患鼻咽癌。由於鼻咽部之特殊解剖位置,無法直接目視,需借助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才能檢查。鼻後鏡檢查是利用壓舌板壓住受檢者舌部,再將一小鏡子放置於口咽部深處,檢查者利用燈光與頭鏡來檢視鼻咽部。而鼻咽內視鏡是一種特殊的光學儀器,直接由前鼻孔放入,經過鼻腔直接檢視鼻咽部。鼻咽內視鏡可分為軟式或硬式,前者較舒適,而後者則較方便做鼻咽切片。

  臨床上檢測血清抗 EB病毒抗體有診斷及追蹤參考價值,抗體效價高低可作為參考,但確立鼻咽癌的診斷仍必須依靠鼻咽切片的病理檢查。

  鼻咽切片通常採用局部麻醉方式,經由鼻部夾下懷疑的組織送病理檢查,如腫瘤很小或位置特殊時,最好在鼻咽內視鏡監視下操作,必要時需要重複切片才能得到診斷。鼻咽切片是診斷鼻咽癌必要之檢查,通常不太疼痛或出血,也不會造成癌細胞擴散或轉移。

鼻咽癌之診斷

  有效的治療,來自於正確的治療方針,而方針的選擇,卻有賴於確實可靠的診斷與病灶範圍的認定。在解剖上,鼻咽是一個醫師不容易用肉眼直接查看或用手觸診的結構。因此,臨床上對鼻咽癌的診斷,須依靠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與醫學影像的幫忙。用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檢查鼻咽,好比是用潛望鏡直接伸入屋內查看牆上的表面是否有異常,而牆壁本身的結構及牆壁以外,則有賴醫學影像檢查,否則無法一探究竟。電腦斷層掃瞄攝影 (computer tomography,簡稱CT) 及磁振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是目前普遍使用於鼻咽癌診斷的醫學造影術。

  CT及MRI可提供各種切面的數位化影像,呈現鼻咽部內的結構與病灶。如能仔細地選用造影參數,配合醫師的審慎判讀,就現階段的醫療水準而言,對於鼻咽癌的診斷與擴散範圍的認定,CT與MRI兩者各見優劣。CT對骨質解析度較高,MRI對軟組織解析度較優;值得一提的是,CT與MRI的檢查均需注射對比劑。儘管產生對比的原理不同,但兩者對比劑皆需由靜脈給藥,再經由血液循環將對比劑帶至病灶處,藉以突顯病灶與鄰近正常組織間的對比度,以增加病灶的偵測敏感度與準確度。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的腫瘤大小外,CT及MRI可幫助確認腫瘤的擴散情況,如鼻腔、鼻竇、鼻咽旁、顳下窩、頸動脈鞘、脊椎及脊椎周圍肌肉群、口咽、顱底及顱內等。

  這些部位是否有腫瘤的侵犯,會直接影響治療方針的決定與治療的效果;除了原發癌及直接侵犯鄰近結構的評估外,影像檢查對癌轉移的診斷更是不可或缺,如頸部淋巴結、肺部與胸廓、肝臟、脊椎與骨骼系統等器官轉移的診斷,必須依靠X光檢查、CT、MRI、超音波及核子醫學等造影技術,才可能評估轉移的有無與範圍。對於經過治療後的鼻咽癌病患的療效評估,除了臨床上及實驗室各項檢查外,影像的追蹤檢查也是重要的步驟。這些追蹤檢查除評估治療效果之外,也可偵測是否有腫瘤復發或遠端轉移。

鼻咽癌之治療

第一期及第二期

  鼻咽癌是屬於較為放射敏感的腫瘤,體外放射治療是治癒性的治療方式,也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最常使用的機器為直線加速器或鈷六十治療機。放射治療的範圍包括鼻咽部、附近組織及頸部淋巴區。放射治療劑量約 70 Gy,每天1.8 ~ 2.0 Gy,連續治療7至8週。五年存活率約72 ~ 86%。

  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是否可以進一步提升第二期病人存活率則尚待研究。對於早期鼻咽癌,除了體外放射治療再加上鼻咽腔內近接治療,是否增加局部控制率仍有待進一步的臨床研究。由於可能的副作用,施行前必須判斷其利害得失。

  一般而言,急性的放射治療副作用是相當常見的,如中度的口咽黏膜炎、咽喉疼痛、輕度到中度的皮膚炎等,皆能在治療完成數週內恢復。而持續較久的亞急性副作用,如口乾、頸肌肉纖維化及中耳炎等,則時有發生,但不嚴重。至於嚴重的晚期副作用,如軟組織壞死、骨骼壞死、局部腦組織或脊髓受損,則較少發生。

第三期及第四期 (無遠端轉移)

  體外放射治療劑量約 70 ~ 74 Gy,每天1.8 ~ 2.0 Gy,治療7至8週。單獨放射治療之存活率約30 ~ 50%,第三期比第四期較好。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是治療失敗的主因,因此合併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以提高治癒率,是目前國內各大醫學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

  化學治療可能有助於鼻咽癌病人,給予的時機及種類包括: (1) 放射治療後之輔助化學治療 (adjuvant chemo-therapy),(2) 放射治療前之引導化學治療 (induction chemo-therapy),(3) 放射治療併行化學治療 (concomitant chemo-therapy)。目前應以那一種方式合併治療,尚未有確切的定論。

  部份晚期鼻咽癌病人,可考慮使用一天兩次或多次之放射治療 (hyper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可提高放射治療之劑量,並減少神經組織之延遲性傷害。其局部控制的效果是否優於一天單次之治療,目前亦無定論。 少數的病人在治療後 2至3個月仍可摸到殘餘之頸部腫塊,此時可考慮進一步治療或觀察。

口腔衛生之維護和保健

  由於放射治療之範圍常包括唾液腺,所以治療後唾液 (口水) 之分泌減少,口乾是無法避免之副作用。口乾會增加蛀牙之發生,彼時牙齒治療效果不好,難度增加,因此放射治療前宜會診牙科醫師,有些病人甚至需要拔牙,才能達到口腔衛生保健之要求,這方面有賴牙科醫師提供專業之診療服務。

鼻咽癌之治療

遠處轉移之治療

  遠處轉移較常見的位置包括骨骼、肺臟及肝臟。骨骼轉移可能是單一或多發,可能無症狀或是有疼痛的症狀。治療方法視個別情況而定,包括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若有骨折或導致脊髓壓迫的危險時,則可考慮加做手術治療。

  肺臟、肝臟轉移也可能單一或是多發。肺臟轉移初期無症狀,嚴重時會咳嗽、咳血、呼吸困難。肝臟轉移初期無症狀,嚴重時會右上腹部疼痛或可摸到腫塊,甚至導致肝機能衰竭。通常發生內臟轉移時,一般以化學治療為主,部分的病人於化學治療後可有長期緩解之機會。較常使用藥物有 5FU、cisplatin、anthracyclines、mitomycin C等。依臨床狀況及權衡其副作用,如血球降低、粘膜發炎、聽力或腎臟功能的影響等,可給予單一或複方化學治療,複方化學治療之緩解率約為50%。新的藥物如gemcitabine、paclitaxel,目前仍在臨床試驗中。 在特殊情況下,較局部的病灶可考慮接受放射治療或手術治療。

鼻咽癌局部復發之治療

  放射線照射是治療鼻咽癌的主要方法,效果良好,但與所有癌症治療一樣,仍不免有少數復發的現象。局部復發的鼻咽癌,再度體外放射治療國內仍然約有 15 ~ 35%的五年存活率,但是第二次的放射治療很可能造成較嚴重的放射線傷害,因此病人需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

  鼻咽部復發的鼻咽癌,可考慮作顱底手術切除,有機會可完全切除,或考慮合併化學治療。大致而言,傷口因放射線照射過癒合較慢,且顱底手術相當繁複,術前需與主治醫師詳細討論。頸部殘留腫塊或復發,則施行頸部廓清術或放射治療。總之,及早發現鼻咽癌復發,施以適當治療,病人較有第二次治癒的機會。

鼻咽癌之追蹤

  鼻咽癌病人完成治療後,宜定期追蹤。腫瘤復發的病人約有 80%是在兩年內發生,此後逐年遞減,超過五年以後,疾病復發的機會低於5%。所以,前兩年追蹤回診應該較為密集,一般建議一到三個月回診一次。兩年以後,約三到六個月回診一次。在兩次約診之間,如有不適,則應儘速回診。

  鼻咽癌經治療後容易復發的部位和治療前癌病散佈情況有關,主要包括鼻咽本身和其鄰近組織、頸部淋巴結、骨骼、肺臟及肝臟等。因此,病人追蹤檢查應以上述部位為重點,除常規身體理學檢查外,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血液檢驗、 EB病毒抗體之檢測、胸部X光常被列為例行檢查。特殊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掃瞄攝影、磁振造影檢查、骨骼同位素掃瞄或肝臟超音波檢查,一般需配合臨床需要來安排。大致而言,治療完成時間愈久,檢查密集度和檢查項目就愈少。 

 


食道癌

  食道是用以連接喉嚨及胃的中空管腔 。 它是一個管狀結構 , 位於胸腔內 , 介於氣管和脊椎間 。 成年人的食道長度約為25公分 。 食道是由多種不同的細胞組成 ,食道的黏膜由鱗狀上皮細胞 、 結締組織及黏膜肌肉層所構成 。 食道有兩處括約肌,包括上食道括約肌及食道胃括約肌,括約肌的存在可防止食物逆流 。 當做吞嚥動作時,食道的肌層會收縮蠕動,讓食物被推向胃部,食道內腺體會分泌黏液,使食物容易進入胃部 。

什麼是食道癌

  食道癌有95%為鱗狀細胞癌 ,其餘則為腺癌 。 目前已知較容易罹患食道癌可的的因子為:1.抽煙2.喝酒 根據統計抽煙加喝酒發生食道癌的比率為只有抽煙者的十倍3.男性發生率為女性三倍4.好發年齡60歲左右5.慢性逆流性食道炎(REFLUX ESOPHAGITIS)和BARRET氏食道患者,逆流性食道炎患者因胃內容物逆流到食道(食道下三分之一)造成食道鱗狀上皮細胞被柱狀細胞所取代 。 在逆流物長期刺激下,細胞容易演化成癌細胞 。

  食道癌於生長於食道上三分之二通常會局限在胸腔 ,侵犯局部淋巴結 、 氣管和甲狀腺;下三分之一的腫瘤容易侵犯橫膈膜下的淋巴結 。 食道癌的遠處轉移可能會發生於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但常見為肺臟 、 肝臟及骨骼的轉移 。

食道癌之症狀

  當食道腫瘤局限於原病灶時 ,幾乎不會產生任何的症狀,但腫瘤逐漸變大時會產生吞嚥困難或異物感 。 初期病患只有在進食固體食物時會產生這些症狀,但是當腫瘤逐漸變大時,甚至在吞嚥口水上都會覺得困難 。 食道腫瘤有時也會產生消化系統的症狀 ,例如,噁心 、 嘔吐或消化不良等...另外也會造成病患咳嗽 、 喉嚨痛 、 聲音沙啞甚至胸骨後方痛 。

食道癌的診斷與分期

  由於其他的疾病也可能會導致類似症狀 ,故做鑑別診斷是必要的,你的醫師會詢問個人及家庭病史,並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及安排X光的攝影或其它影像學的檢查 。

>食道攝影 
  檢驗師會求病患喝下含鋇劑的顯影劑 ,顯影劑會附著於食道壁,並透過X光攝影使病灶顯現出來,以幫助醫師診斷 。

>食道鏡 
  進行檢驗的醫療人員會先給予病患喉部的局部麻醉 ,然後以內視鏡從口腔進入食道,直接觀察食道的病變部位,並可以直接沖刷食道壁細胞或取出部份組織做病理切片檢查 。 若經由醫師確定為食道癌時 ,醫師會先確定疾病的分期以決定治療的方向 。

食道癌的治療與副作用

  食道早期不易發現 ,大部份發現時多為末晚期,此時通常無法進行根除性治療,但仍可借由治療來獲得症狀的改善 。 食道癌的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 、 放射線及化學治療 。 醫師會依照病程及分期來使用一種或結合數種治療方式 。

手術

  早期食道癌病患可能會接受食道切除手術 。 醫師會腫瘤 、 部份食道及附近淋巴結和組織切除 。 再剩餘的食道與胃連接起來 。 有時醫師會利用消假道的部份來做為通道以取代被切除的食道 。 若腫瘤己阻塞食道,無法進食時,外科醫師會做一個胃部造?口,可讓食物直接經由灌食的方式使病患獲得營養 。 如食道為部份阻塞時,醫師會從食道狹窄處放入管子加以支撐,以保持食道暢通 。

  食道癌手術是一項大手術 ,如病患在手術前已有進食困難的問題,在手術前可能需要先接受高單位的營養靜脈點滴注射,在手術後也需要營養的持續補充,由於食道癌病患通常年紀較大,也經常是老煙槍,或有長年喝酒的習慣,所以一般來說肝腎功能都會較差,手術後也容易併發肺炎等...問題,手術後引起的疼痛可以用藥物加以控制 。

放射線治療

  利用高劑量的放射線來破壞癌細胞並阻止癌細胞繼續生長 。 但放線線治療僅為局部治療,臨床我們也經常使用放射線治療先縮小手術前的腫瘤細胞或是將手術後的殘餘腫瘤消滅,稱之為輔助性放療,有時放射線治療甚至可以取代手術,特別是腫瘤的大小及位置不適合作手術時 。 放射線治療有時可做為減輕食道腫瘤所致的疼痛治療,並使病患吞嚥困難程度減輕,而接受放射線治療可能需要數週且通常不用住院 。

放射線治療

化學治療

  醫師會使用一種或合併數種化學藥物來殺死腫瘤細胞 ,化學治療有時會結合放射線治療來減小手術前腫瘤大小或破壞手術後殘存的腫瘤細胞 。 大部份的抗癌藥物是經由靜脈注射,有些則是口服 。 化學治療是全身性的治療,也就是說藥物透過血液到達身體每個部位,化學治療通常是週期性的進行,經過一次化學治療療程之後,會休息一段時間,然後再開始另一個週期 。 大部份的化學治療是以門診的方式給予,然而隨著病情的不同,藥物的選擇也不同,某些時候也必須住院治療的 。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23475
更新時間:2024/4/20 下午 02:59:15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