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血友病研究及防治中心

肝膽胰胃癌

肝癌  胃癌 胰臟


肝癌

  肝是人體內最大的器官,位於人體的右腹腔內,橫膈膜下方,肝和一些器官的位置並列包括了食道、胃、一部分小腸和大腸、胰臟頭部等。肝分成左、右兩葉,其中右葉較大,約佔肝的五分之三。肝葉由許多肝小葉組成,成人的肝約1.2公斤。正常的肝可切除80%,剩下的20%就可以持維身體機能。肝可以製造膽汁、製造人體內的抗凝劑及血漿蛋白、吞噬已破壞的紅血球、白血球及部分細菌、解毒作用、葡萄糖的產生與貯存及進行營養物的代謝反應等。

  肝臟有三種原發性癌:1.肝細胞癌(約80%) 2.膽管癌(約20%) 3.混合肝細胞及膽管癌。約有60~80%肝細胞癌的病例是發生於肝硬化之後,相反的,膽管癌與肝硬化無關。男性好發其比例約5~6:1。

   引起肝癌成因相當多,約可歸納出以下幾點:1. B或C型肝炎 2.化學物質引起(黃麴毒素、酒精、砷) 3. 寄生虫(中華肝吸虫、日本血吸虫)。在台灣地區引起肝癌最重要的原因是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約80%),其次是C型肝炎(約10~15%)。B或C型肝炎病毒及酒精等在引發肝癌產生前,都會經過一段漫長的慢性肝炎期。在這段期間,病患經過多次的肝炎發作後,肝臟受到破壞,產生纖維化,並再經過再生成節結,使肝臟循環系統發生改變,最後形成肝硬化。肝臟硬化後,人體免疫力降低,變異的細胞也逐漸失去控制能力而長成癌症,約80~90%的肝癌患在生肝癌前都有肝硬化情形。攝取黃麴毒素的食品也可很高的致癌率,花生是最容易受黃麴毒素污染的。

肝癌臨床表徵
   肝癌在腫瘤小於3公分內大多不會有明不適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右上腹悶痛,可局限於右上腹也可以放射到背部上方或肩部。其次是發燒、全身倦怠、食慾不振、體重減輕等。若是病患原先就有肝硬化的情形,就可能會有腹水、食道靜脈曲張等症狀加重的情形。通常肝癌早期並不會有黃疸,一旦病患出現黃疸時,多半已進入晚期。    由於肝臟內沒有太多神經,只有肝臟表面包膜才有神經,因此,一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並不會有症狀出現,只有在肝癌細胞將包膜撐開時才會出現脹痛。所以當疼痛發生時,表示可能有破裂出血的危險或癌細胞已轉移出去侵犯神經。另外由於肝臟在右邊肋骨後,因此,右葉肝臟長了腫瘤一般是摸不到的。

   少數的病患一般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症狀,卻由於肝癌的自然破裂造成腹腔內大出血,而 以嚴重的腹膜炎、休克等症狀表現出來。有極少數的病患並沒有腹水的產生就有骨頭、腎臟、肺部或其它部位的腫瘤轉移。

肝癌的診斷
   肝癌早期發現有時可以使用抽血檢驗血清中的甲型胎兒蛋白(alfa-fetoprotein; AFP)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另外, 實驗室的血清生化檢驗、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肝臟活體組織切片檢查等, 可幫助確定診斷。

實驗室檢查: 
1.血清生化檢查
   原發性肝癌的肝功能檢驗早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但GOT、GPT的檢驗對於評估肝功能仍有一定的價值。 

2.甲型胎兒球蛋白(AFP) 
   是在胎兒時期血清中會出現的一種蛋白, 在出生後就會慢慢消失,但是在急性肝炎發作、肝硬化、肝癌或是其它腫瘤, 如生殖母細胞瘤(Germ cell tumor)時,其指數會升高(正常值 < 20 ng/ ml),甲型胎兒球蛋白的特異性高, 所如果其指數會升高> 400 ng/ ml時,確定是肝癌的可能性就非常的高,但是也有肝癌病患其指數並無顯著變化。 

影像學檢查: 
  1.超音波檢查 
  2.電腦斷層攝影 
  3.血管攝影 
   
活體組織切片: 
  要確立肝癌的診斷最可靠重要的根據就是切片,切片的方式?以細針抽吸的方式,降低了穿孔或出血等危險性。 

肝癌的治療 

手術 
  肝癌的治療目前仍是以手術為主,主要是將肝癌的病變完全切除,若是能將病變部位完全切除,其病患的存活率將會大大的提高。 當肝癌病變部位不大,且病患尚未出現不適症狀前,一般存活率可達50%上下;但如果症狀出現時才進行手術存活率僅只有50%以下。 另外,肝腫瘤部位、大小、數目、與肝臟內血管位置或有無轉移等,皆是可否手術和存活率的評估方向。 如果病患有肝硬化時,冒然進行手術可能會造成手術後肝衰竭而危害病患的生命。

肝動脈血管栓塞術(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 TAE) 

  正常的肝臟血流供應有四分之一來自肝動脈,四分之三來自門靜脈。 而肝腫瘤組織幾乎完全由肝動脈供應,所以肝動脈被栓塞後,正常肝組織仍有門靜脈在供應血流,不會壞死,相對的腫瘤組織則會缺血而大量壞死。 肝動脈血管栓塞術的治療非常接近外科手術,特別是對於一些不能開刀的病患,但肝動脈血管栓塞術卻無法根治所有癌細胞,所以我們會以手術做為肝癌病患的主要治療方式。 

   肝動脈血管栓塞術是目前國內治療肝癌的重要方式之一,此種治療方式是平躺在血管攝影機的平台上,經局部消毒及麻醉後,醫師使用針頭,由鼠蹊部穿刺進入股動脈,再將導管置入,然後沿著股動脈、腹主動脈而到達肝動脈。 之後打入顯影劑並作血管攝影,以確定肝癌的位子、數目及大小。 然後醫師會將導管儘可送到肝癌的位置,然後用機器將含碘的油性栓塞物質(Lipiodol)及化學治療藥如Doxorubicin之混合液,經由導管打入血管中,混合液會塞住管徑很小的微血管而達到栓塞的效果,同時延長化學藥物滯留的時間,以增進治療效果。 

   肝動脈血管栓塞術的副作用常會有為期一週的發燒,若腫瘤較靠近肝表面,則腫瘤的壞死可能會造成發炎反應或引起嚴重的腹痛。 如果病患有高燒及腹痛超過一週時,則可能要進一步做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來確定是否有併發感染或栓塞藥劑流到供應其它器官的動脈,而造成器官缺血性壞死,最常見的為膽囊壞死,其次為缺血性胃或十二指腸炎及潰瘍而造成上消化道的出血。 

有些病患並不適合接受此種治療,包括 
1.血小板低下或凝血因子不足並伴隨出血傾向之病患 
2.有腎功能不全者:無法代謝顯影劑 
3.有黃疸、明顯腹水或肝性腦病變之患者 
4.嚴重肝硬化並伴隨門脈高壓之患者 
5.左右兩側門靜脈或主動脈有腫瘤栓塞者 

  不論腫瘤大小及型態,接受血管栓塞患者存活率一年者約50~60%,兩二年者約30%,三年約20%。 一般而言,腫瘤較小者且型態為單發結節型較瀰漫型或多發結節型者,預後佳。 

經皮酒精注射法(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目前被認為是局部治療肝癌最有效方法之一。 此一治療方式成績以直徑小於3公分的肝癌且肝癌數目最好不超過三個為宜,大於3公分者通常需合併經導管動脈栓塞,才能有較佳之治療效果。 這種治療方式步驟如下:在腹部超音波檢查的導引下。經由局部麻醉以細長的針穿透過皮膚將針頭插入腫瘤內,再將純酒精液緩慢注入,同時緩慢移動針頭以求酒精能均勻適量的分佈於整個腫瘤及肝組織。 利用高濃度酒精具有造成細胞脫水、凝固性壞死及血管栓塞之特性,來造成腫瘤內癌細胞的破壞。 酒精注射後,抽出針的同時可注入局部麻醉劑來預防酒精經由治療細針之通道而滲入腹腔,並降低局部的疼痛。 經皮酒精注射通常無法在單一注射下全成功,需分段實施,一般約每週二次,總計約四到六次。 此種治療方式對於二到三公分以下的小型肝癌療效與手術切除接近,有半數的患者會有復發的機會,兩年存活率約達65~80%。 

系統性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對於肝癌的治療效果相當有限,靜脈注射Doxorubin可達15~23%的緩解率,可以控制疾病一段時間,但卻無法根治,所以化學治療僅用於無法接受其它治療之姑息性療法。 

放射線治療 

   一般的放射線治療因為會對肝癌附近的正常組織造成嚴重的纖維化且對腫瘤治療效果不佳,所以目前不建議使用,但利用三度空間電腦立體定位之技術,已可將有效治療劑量局限於肝癌部位,所以目前仍積極研究並推廣於臨床治療上。 

冷凍治療(Cryotherapy) 

   冷凍治療用於剖腹探查或腹腔鏡在超音波的引導下,以液化氮冷凍探頭來破壞腫瘤組織,但如果腫瘤太大或數目較多時,可能較不合適,所以一般冷凍治療通常用於腫瘤小於六公分之大小。 

預後及追蹤 

   整體而言,肝癌預後不佳。 大部份病患在診斷出肝癌時,多已是末期,平均只能活三到六個月。 即使夠切除或栓塞,也可能因肝硬化而無法長期存活。 所以肝癌患者能活過三年以上的機會不到40%,五年以上不超過20%。 


胃癌

目前本科內正在進行之胃癌臨床試驗 
=利用太平洋紫杉醇對未接受化學治療及轉移性胃癌患者治療 
=利用歐力普對於局部進展性或轉移性胃癌病患治療

簡介
消化系統解剖圖

  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份,它位於上腹部上連接食道,下連接小腸。當食物進入胃部時,胃部的肌肉就會開始蠕動混合並搗碎食物。同時胃壁也會分泌胃酸來幫助消化食物。大約3小時,食物會變成食靡並往小腸移動。

  當發現腫瘤時,腫瘤細胞有可能是良性的。良性的腫瘤通常是可移動的,且不會轉移到身體的其它部位。惡性的腫瘤通常會侵犯或浸潤到腫瘤鄰近的組織和器官,腫瘤細胞也會透過血液或淋巴系統竄流到身體其它部位。此種擴散現象稱為轉移。胃癌發生時可能會生長在胃部的任何部位,可能會穿透胃部擴散到身體的其它部位,有時也會沿著胃壁向上長到食道或向下長到小腸。同樣的胃部癌細胞也會穿透胃壁擴散到鄰近的淋巴結或器官,像是肝臟、胰臟和大腸等甚至是更遠的器官。 如早期發現,胃癌是可以被治癒,當胃癌已擴散,預後是很差的。早期胃癌約有90%病人有5年的存活率,其它的期別5年的存活率約只有3%左右。

  在美國每年約有二萬四千人得到胃癌, 其中有一萬四千人死亡。雖然近年來,國人胃癌的人數有逐年下降的趨勢,但在亞洲地區 胃癌仍然是一相當普遍的惡性腫瘤, 一般好發於50歲 以上的成年人,截至目前為止胃癌的預後仍然不佳。胃癌是台灣癌症死亡率中排名第四位的可怕癌症,依行政院衛生署民國85年統計,國人死於胃癌人口為每十萬人口11.75人,其中男性死亡人口為每十萬男性人口的15.52人, 女性死亡率則占每十萬女性人口的 7.75人。關於胃癌的治療依預防醫學的理念來講仍應以預防勝於治療為上乘,在預防方面除了公共衛生和飲食衛生的注重外,一些早期篩檢特別對一些高危險群民眾的篩檢工作更應在政府和社會大眾間達成共識予以加強配合,俾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地步。

胃癌臨床表徵
   胃癌很難早期發現,因為胃癌病患早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許多病患都是已發生胃癌轉移時才被發現。胃癌患者的症狀與 一般胃潰瘍的症狀是幾乎一樣的。

1.消化不良,心灼熱感
2.持續性上腹痛
3.解黑便或柏油便
4.嘔血
5.餐後嘔吐
6.全身虛弱
疲勞體重減輕
7.持續性發燒
8.飽漲感

胃癌高危險群
  由於目前國人食用冷凍食品多於燻烤、醃漬食物,使得胃癌發生率減少。另外,營養不良、低社經地位、喝酒抽煙史及有胃癌的家族史都會可能成為胃癌的高危險群。胃癌形成的原因,仍然不明白。然根據調查統計,胃癌罹患者以食米的﹑嗜酒的居多。亦有人認為胃無酸症是胃癌的前驅症;在統計上,也以患過胃炎胃潰瘍的人比一般人有機會得胃癌。

1. 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

幽門螺旋桿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發現列入追蹤的八十萬胃癌患者,其中有三十三萬五千人其胃中有幽門螺旋桿菌的蹤跡,也就是說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病患,其罹患胃癌的機率較正常人高八倍。在細胞癌化的整個過程中,慢性胃炎被認為是起始的階段。由正常黏膜變成表淺性胃炎及萎縮性胃炎最主要的因子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會造成發炎現象,吸引多形核白血球的聚集造成黏膜之通透性改變,或是促使細胞的分裂增生,這兩種現象的發生都提供致癌的作用機會。

2. 
  許多亞洲人嗜食醃製或燻烤食物在不知不覺中就攝取過量的食鹽 與硝酸鹽。高濃度食鹽的攝取會造成胃黏膜的受損。在起始階段,攝取過多的食鹽具有導致萎縮性胃炎的作用,能促使細胞的增值,增加內生性突變的機會。在晚期,攝取過多的食鹽除了增加DNA的合成外,亦會引發鳥胺基酸脫梭基酵素的產生,具有促進癌症發生的作用。硝酸鹽是一般常見的食品添加物,硝酸鹽經還原菌作用可還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和胺類作用可產生亞硝胺。亞硝胺經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和胃癌的發生有關。一些胃癌高發生率地區居民的食品,如蠶豆﹑甘藍菜﹑及醬油中都含有大量致突變性之亞硝基引朵化合物,由此更可證實硝酸鹽及亞硝酸鹽與胃癌的關係。  

3.其它高危險群

胃癌高危險群

營養
缺乏脂質和蛋白質攝取
經常食用醃漬肉類和魚類
過度飲食
食物中缺乏維它命A和C

環境
缺乏冷藏
水份攝取少
職業(橡膠業、煤礦業)
抽煙

低社會經濟地位

醫療
曾經做過胃部手術
胃部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萎縮性胃炎或常發生胃炎病患
胃腺瘤病患
惡性貧血病患

From Alexander H, Kelsen D, Teppen J: Cancer and the stomach. In DvVita VT, Hellman S, Rosenberg SA editors: Cancer: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oncology, ed 5, philadelphia, Lippincott-Raven, 1997

胃癌診斷
  當出現上述症狀時,醫師會尋問詳細的病史,做理學檢查及抽血做實驗室檢查。你的醫師能為你安排以下的檢查

1.糞便潛血試驗
   
胃癌病患可能有胃出血情形,糞便潛血試驗可檢查出糞便內肉眼不可見的血液。但有許多疾病都有可能會造成胃出血,所以糞便潛血試驗只能做為輔助篩檢工具。

2.血液常規檢查

3.上腸胃道X光攝影
  檢驗師會請病患喝下鋇劑做為顯影劑,然後照X光。醫師可依你的片子來診斷腫瘤位子、大小。檢驗其間,檢驗師可能會打些氣體在病患胃中,所以病患可能會有些不適。

4.內視鏡檢查
  胃部內視鏡檢查, 醫師會將一個光纖軟管經由病患的口中進入到食道、胃, 甚至是小腸的前段。醫師可借由光纖軟管前攝影機傳回的影像,來查檢整個腸胃道。如有發現不正常組織時,醫師可採集一些組織切片,做進一步的病理化驗。

5.電腦斷層 
  電腦斷層檢查可更精確、更廣泛的看到胃部腫瘤大小及臨近組織是否有轉移的情形。

胃癌治療

1.外科手術治療
  大部份胃癌以手術移除是最佳的方式, 在早期胃癌手術移除腫瘤及可能影響的區域,對於胃癌的完全治癒是有可能的。但如是進行性胃癌,醫師大概會以緩解腫瘤引起的疼痛、出血和阻塞為主要的手術目的。

2.放射治療
  目前放射治療可使用於胃癌病人當做術後輔助性治療、初步治療、和改善性治療的用途等,另外國外目前有一種新的手術中的放射治療其成效仍有待觀察;對於一些晚期胃癌病人而言,改善性的放射治療對於改善和減輕病人的症狀如骨轉移疼痛等仍然有部份的功用。一般胃癌細胞對放射治療具抵抗性,因此若使用放射治療來治療時,病人需接受較高的劑量方能達到控制的目的,而所用的治療劑量往往超過胃周邊器官的忍受度,因此使用放射治療來治療胃癌的情況,目前大概僅限於以中度劑量來治療少部份局部復發或轉移的病人以改善病人的症狀。

3.化學治療
  手術前化學治療:主要是利用術前化學治療誘發腫瘤的消散而改善局部腫瘤的控制率,如此一來可減少手術切除的範圍 ,研究報告指出手術前的化學治療並不會增加病人手術後的致病和死亡率且會降低和改善病人腫瘤的期別及增加手術的切除率 
  手術後化學治療:許多的研究報告指出 手術後的輔助性治療不管化學治療或化學合併放射或合併免疫治療皆無法改善病人的存活期,雖然日本有一些報告指出病人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可以延長胃癌病人的存活期但在歐美的臨床試驗則指出術後的化學治療並無法帶給病人存活上的效益,因此目前的狀況是除非病人係參加臨床試驗治療計畫,否則接受治癒性手術切除後的病人基本上醫師不建議?外接受手術後的化學治療。

4.荷爾蒙治療
  胃癌細胞上的動情激素受體,1989年,Harrison等人的研究發現動情激素受體的存在與否是胃癌預後因子之一,不具動情激素受體(ER-)的胃癌病人較具有動情激素受體(ER+)的病人的存活率高。另外,一些體外試驗也發現,生理濃度的雌二醇(estradiol)會使胃癌細胞的生長加快。 Tamoxifen可藉由競爭性結合胞漿內動情激素受體,達到抗拮動情激素的作用。
  在台灣,胃癌是相當重要的一項癌症疾病。除了手術之外,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的介入都是希望能使病人的預後得到改善,但是,由於副作用與效力的問題而使它們的使用受到限制。荷爾蒙治療雖然效果未定,卻是一個新的方向,或許藉由治療劑量上的改變或與其他治療方式的結合,能有突破性的成果,這將是我們所期待的。

胃癌的飲食照顧
  胃癌患者消化道症狀較多,病患在做過胃切除與腸胃吻合手術後,因為胃容積縮小,或因為失去幽門的調控,大量食糜迅速進入腸內,使腸腔膨脹,經過神經反射作用,引起胃腸生理功能的失調,會有上腹飽脹﹑顏面潮紅心慌暈眩顫抖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一般多在食後二﹑三十分鐘出現,這種現象就稱為「傾食症候群」。因此需要特別注意飲食調理,並建立新的飲食習慣。術後初期為防傾食症候群,應少量多餐,逐漸增加食量;飯後平躺片刻再散步一會,可減輕噁心﹑反胃等症狀。

此外,日常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少量多餐。因為胃容積減少,故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可以支持病患所需的營養。
2. 攝食高蛋白質﹑低糖的飲食。
3. 避免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濃茶﹑辛辣食物等。
4. 進餐食,避免喝水及喝湯,可在兩餐間或餐後一小時攝取水分。
5. 飲食盡量以細碎﹑軟質的食物為主﹑以保護胃腸黏膜。
6. 多攝取維生素C,因為維生素C的主要作用是抗氧化劑,能夠阻斷硝化反應的進行,抑制硝酸鹽的還原作用而減少亞硝酸及亞硝胺的產生。
7. 少吃高纖維的食物。多纖維的食物及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要少吃,一來這類食物不易消化,二來會刺激腸胃的蠕動和痙攣。
8. 飲食的冷熱要適中。  

胃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及飲食調適
  胃手術後,會產生多種的併發症,合稱為胃切除後症候群(post-gastrectomy syndrone) :

脂肪下痢胃切除術後,因迷走神經破壞,膽汁分泌減少及不正常等原因,而對脂肪消化不良,常有脂肪下痢造成慢性腹瀉;應採用低油飲食。熱量攝取不足時 (體重減輕是其指標)可選用中鏈脂肪或含中鏈脂肪的營養品(經營養師指導使用)來補充。

貧血: 缺鐵性貧血,可以口服或注射方式,給予適當的鐵劑與葉酸補充之。而缺乏維生素B12的惡性貧血,則只能注射維生素B12來補充,口服是無效的(以上二項,都需遵照醫師指示使用。)

傾食症候群:胃切除術後,尤其是半胃切除加上胃空腸吻合手術病人,餐後高糖分濃液的食物傾入小腸,造成體液大量進入腸內而成。通常在進食後10-15分鐘發生,會出現腹脹、噁心、痛性痙攣、腹瀉、暈眩、虛弱、脈搏加快、出冷汗等症狀。進食後立刻平躺,可減緩症狀,而在飲食方面則避免糖,甜食(冰淇淋),酒精及含糖飲料,儘量採用少量多餐方式,進餐時避免喝湯或飲料。可在餐前,餐後一小時或二餐中間飲用液體。進餐時,可採半坐半臥的姿勢,餐後平躺20-30分鐘,以減緩胃排空速度,且避免食用會產生個人不舒適的食物,情況嚴重者,可求助醫師給予藥物或手術的重建。

餐後低血糖:少數病人在進食後,會發生胰島素不正常的分泌,而在1-2小時出現虛弱、出汗、飢餓、噁心、焦慮、震顫等 低血糖症狀,立即食用糖水,可使血糖恢復正常。而在飲食方面,應採少量多餐,避免食用濃縮的甜食來刺激低血糖反應,如糖、可樂、小甜餅、蛋糕和冰淇淋等,或向營養師做進一步的諮詢。

胃石: 少數病人,因胃切除術後,缺少研磨功能,排空不良,牙齒咀嚼功能變差,都是產生胃石最主要原因。病人患有胃石會有胃口變差,容易飽食及腸阻塞等症狀。在胃切除手術後病人,最常見為植物性胃石,且柳橙是最主要成分。而在沒有接受胃手術病人,則空腹進食柿子是被証實的原因,因柿子與胃酸會形成一種凝塊,再加上食物而形成胃石。所以胃手術後病人在進食時需細咀慢嚥,且避免高纖粗糙食物。

結論
  手術後的胃癌病患,其消化及吸收的功能會產生改變,少數病患甚至會有腸胃不適及嚴重的併發症。如能加以了解疾病的過程,並在飲食方面來做調整,則能在術後得到適當的營養。此外,定期的稱量體重,以求達到理想體重,定期抽血檢查,來評估及調整營養照顧。如此,則雖然擁有不完整的腸胃道,但也可以吃得好,吃得飽、吃出健康來。


胰臟癌

胰臟癌

      胰臟位於上腹部及左上腹後腹腔內,為一長形且扁平的腺體,胰臟可分成三部份,它包括頭部、體部及尾部。其功能有(1)外分泌腺功用-可分泌胰液,幫助消化,(2)內分泌作用-可分泌胰島素,與人體血糖的調節有關。胰臟癌在組織學上可分為源于胰管細胞(ductal cell)占約75%,其餘則為來自腺泡本身的惡性腫瘤,巨細胞或來自蘭氏小島的小島細胞瘤(islet cell tumor),以及一些囊狀腫瘤(cystic tumor)

      根據醫學研究發現,愈高度的開發的國家,胰臟癌發生率愈高在種族方面,黑人比白人高,約1.5~2倍。男人較女人發生率高,約為一倍半。有糖尿病者較非糖尿病者比率較高,另外有遺傳性慢性胰臟炎者亦較高。發生的年齡通常較大,大多介於60~65歲之間,不過最近研究顯示,發生胰臟癌的年齡似乎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

什麼是胰臟癌
  人體是由無數個正常細胞所組成的個體,一般構成身體組織的健康細胞,它們的生長、分裂、修復是有一定的規律,這種過程使得身體保有良的修復功能。但細胞有時會失去控制生長的能力,增生的太快又缺乏制序,結果製造了過多的組織,也就生成了所謂的腫瘤,而腫瘤可再分為良性與惡性。良性的腫瘤不是癌症。它們通常可以切除,不會蔓延到身體的其它部位,也很少會威脅生命。惡性的腫瘤就是癌症。癌細胞會侵害並破壞鄰近的組織和器官,而且癌細胞會從惡性腫瘤本身蔓延進入血管和淋巴系統,這種情形我們稱做轉移。

  約92%的胰臟癌為腺癌,它源自胰外分泌腺體,這種腺體會分泌胰消化酵素來幫助消化。胰臟癌主要長在胰臟頭部,佔60%,體部約15%5%在尾部,其餘的20%則可能侵犯或經由淋巴轉移到周圍組織,例如小腸、十二指腸、膽管、胃、脾臟、大腸、腹膜等,也可以經由血管轉移到肝及肺部等。

  當這些癌細胞轉移到身體其它部位時,新長出的腫瘤與原來的癌細胞的形態是相同的。也就是說,當胰臟癌轉移到肝臟,在肝臟的癌細胞就是胰臟癌細胞,所以我們稱為胰臟癌合併肝轉移,而非原發性肝癌。

胰臟癌臨床表徵
   
胰臟癌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一般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背痛。如果痛在左上腹,有時病變在胰臟尾部。因此如果病人有下列情形,有時要考慮胰臟癌的可能性。

1.長期(一般大於六個月)腹痛。疼痛通常與姿勢有關,病人平躺或伸張脊椎時
會加劇,病人常使身體成屈縮狀,以緩解疼痛。
2.黃疸:腫瘤壓迫總膽管所造成。
3.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可能與進食不佳以及消化、養分吸收異常有關。
4.合併急性膽囊炎,胰臟炎或者糖尿病,以及不明原因腹瀉。

胰臟癌高危險群
某些因素可能使胰臟癌發生機會增加,例如:
年齡:
胰臟癌發生的年齡通常較大,大部分發生在60歲以上,少低於40歲。
酒精:有報告指出喝酒與胰臟癌的發生有關
化學藥品:長時間接觸化學藥品(超過10年以上),尤其是石油或其它溶劑。
曾接受胃部切除手術者:可能增加五至七倍的發生率。也許是因為接受胃部切除手術,改變了胃調節胰液的功能,或者胃切除後胃酸減少,使致癌的亞硝酸鹽產生增加。
慢性胰臟炎:常和胰臟癌合併出現,曾被認為是致癌因子,不過是否一定有關聯性,倒是仍未有定論。
糖尿病:有些研究認為糖尿病病人罹患胰臟癌的機會較高,但這未完全肯定證明。
某些日常生活飲食或習慣如香菸,乃是確定與胰臟癌最有關的危險因子,其機會大於比不抽煙者高二至三倍。另外也曾有研究報告指出喝咖啡似乎會增加罹患胰臟癌的機會,不過後來一些研究卻表示是否有關尚待進一步大規模研究。其他,日常飲食中如果攝取太多肉類或脂肪,發生胰臟癌比例較高。

胰臟癌如何診斷
   
胰臟在解剖學上的位子較隱密,當有病變發生時,多半沒有症狀,因此早期胰臟癌有診斷上的困難。所以發現時通常已是晚期。胰臟癌的症狀與腫瘤所在的位置有關,最常見的症狀是上腹疼痛或背痛,約有90%的病人在疾病診斷前症狀就存在。右上腹疼痛表示病變可能在胰臟頭部,左上腹疼痛表示病變可能在胰臟尾部。疼痛通常會持續好幾個月且在平躺時會加劇,如果將身體彎曲呈蝦米狀則疼痛會稍微舒緩。急速的體重減輕,與病人食慾不好及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響有關。逐漸嚴重的黃疸,約由一半以上的病人會發生,這是因為在胰臟頭部的腫瘤壓迫總膽管亦或癌細胞侵入到肝臟所造成,包括鞏膜、皮膚變黃,尿液像茶色,皮膚癢,甚至有些病人會發燒、畏寒等情形。灰白色糞便,當胰臟癌逐漸變大,會將膽管阻塞,膽汁無法流出,因此糞便沒有黃的顏色,而變成灰白色。其它常見的還包括疲倦、噁心、嘔吐、便祕、腹瀉等一些消化道的症狀。

  當然,有上述的症狀並不代表一定是胰臟癌,有時急、慢性胰臟炎也有可能會有上述部份症狀,所以當身體有任何的不舒服,最好的辦法就是尋求?科醫師找出病源,以求最佳的治療時機。
   除了上述的症狀可提供診斷參考外,還需要了解病人的詳細病史及常規身體檢查。其相關的檢查包括

血液常規及生化檢驗:部分病患會出現貧的的現象,血清澱粉?及鹼性磷酸踇也會上升。

腫瘤標記:目前多以CEACA199來做為偵測胰臟癌的指標,但此兩項血清標記的特異性並不高,部份良性病疾也可能會使指數上升,但仍可做為胰臟癌追蹤檢查的參考。

超音波檢查:以超音波觀察腹部有無異狀。

內視鏡逆行性膽囊膽管胰臟攝影:此項檢查是將十二擔腸內視鏡經由口、胃放到十二指腸的胰膽管共同開口處後,再將顯影劑經由導管打入膽胰管中,然後再用X光照像,結果可顯示出整個胰膽構造是否出現異常。

電腦斷層攝影及磁振照影檢查:可提供胰臟及腹部其他臟器有無被侵襲的診斷。

胰臟癌如何治療

手術
   
如果
胰臟癌屬尚可手術切除者,則應以手術切除為主要考量,尤其是胰頭部癌,外科whipple手術(部份胰臟及十二指腸切除)仍是長期存活最佳選擇。胰臟體部及尾部的腫瘤,目前多做部分的末端切除。但手術切除率的最大因素是腫瘤大小,大於3公分者切除率不到35%。無法切除的病人又合併黃疸則需做膽管繞道手術,經皮下穿刺膽管引流術或膽管支架施放術引流膽汁以減輕黃疸。由於胰臟的全切除會造成內分泌和外分泌功能喪失,嚴重影響營養及代謝方面的問題,目前已經很少進行。若疾病進入晚期,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或可改善症狀但無法延長存活。

      胰臟切除手術是一項大手術,尤其是此病患年齡較高,手術後併發症的機會同樣也會較高。出血、感染、?管是手術後最主要的問題。通常醫師會給予抗生素,並觀察傷口的變化及是否異常出血的情形。在手術後一段時間內,有些日活動應該暫時受到限制,以利傷口的復原。

放射線治療
  當腫瘤無法完全切除或是有淋巴腺管移時
,可以在開刀後加作放射線治療,目前研究所知放射線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對生命的延長也許有幫助。但對整體的存活並無太大的幫助。
   由於胰臟癌在接受放射線治療時照射範圍廣泛,可能會傷及其它的器官包括腎臟、肝臟、脾臟及部分腸道等與維持生命有關的組織與器官,因此治療前必須擬定完整的計劃。

  接受放射線治療的病人通常會感覺容易疲倦,尤其在做完治療後幾個星期會特別累,此時休息是很重要的,但如果體力尚可負擔時,仍建議病人維持日常生活的活動量。照射部位的皮膚通常會變紅、乾燥、癢、痛,這些皮膚應該盡可能的接觸到空氣,但要避免日光直射,不要穿太緊的衣服,保持皮膚的清潔,但不可任意使用乳霜來擦拭皮膚。

   噁心、嘔吐、腹瀉、腸炎是常見的症狀,通常醫師會建議改變飲食方式或給予藥物來減輕症狀。必要時可能會先暫停治療或減低照射劑量。

化學治療
  傳統的化學治療對於胰臟癌的控制幫助有限。常用的5-FU其反應率也很少超過20%,近年來的新藥Gemcitabine,雖然不能根治胰臟癌 ,但對於減輕疼痛、症狀減輕、改善生活品質及稍微延長存活期確實有其正面的意義。

  不論是哪一種治療方式,癌症治療可能會傷害到正常健康組織而引起副作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副作用也會不同,同一種治療方式也會因為患者不同而對病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臟癌的營養照顧
  營養不良是胰臟癌病患的一大問題,病患通常有噁心、胃口差、脂肪吸收不良、腹瀉等問題,而使得營養在攝取、消化、吸收能力上變差,自然會有營養不良的狀況,即使病想努力的進食也無法改善。對於此種情形也許可以給予少量多餐及進食低脂飲食的建議。

      目前對於TPN的治療運用在胰臟癌症病人身上。仍存在某些爭論,大部分隨機控制的臨床研究並不能指出TPN的治療是否能延長接受化學治療的胰臟癌病人之存活期。

  研究發現在接受TPN治療的病人其存活期有改善,亦有些研究指出在接受TPN治療的病人其存活期較只接受水和電解質治療的病人為長,顯示高卡路里的攝取其存活期有顯著的高於低卡路里攝取的病人,也就是說足夠的卡路里攝取可延長重度胰臟癌病人的存活期,而病人常有食慾不振的問題,TPN是一個提供卡路里的最佳方法。

臟癌的疼痛控制
  約有60% 的胰臟癌 病患有嚴重的疼痛問題,疼痛控制就顯得非常重要,使用嗎啡或其它麻醉性止痛藥,可以有效的控制疼痛。千萬不要害怕麻醉性止痛劑的成癮,因為控制得宜的止痛方式並不會產生成癮的問題,且可以提高病患的生活品質。

預後及追蹤
預後
  胰臟癌 是一個惡性度極高的癌症,約90%以上的病患無法以手術根除治療,整體而言,五年的存活率低於5%

追蹤
  胰臟癌的病人經過治療後,仍須持續的追蹤檢查,其檢查項目包括抽血、腫瘤指數追蹤、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掃瞄等...。病患如出現疼痛加劇、黃疸、腹水等,通常表示癌症復發。

研究及展望
  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包括了本科的研究人員,目前正積極的研發與胰臟癌有關的治療。雖說胰臟癌的治療在越早發現其治療時機愈佳,但在胰臟癌目前病因尚不明確前,並不容易做到預防工作。但對於一些嗜煙酒、攝取脂肪食物偏高或糖尿病患,最好能定期檢查。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30506
更新時間:2024/4/25 下午 01:35:11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