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專訪 常春月刊專訪趙祖怡主任
畫分類別,找出正確治癌目標

初被診斷出癌症的病人,若不是在腫瘤科被證實, 
應該在進入治療之前與腫瘤科醫師深入討論,
「腫瘤科醫師知道腫瘤治療的發展。 
病人不一定要找腫瘤科醫師治療,
但一定要找腫瘤科醫師諮詢。」趙祖怡建議。


    記憶不曾遠離。二十年前某日,三軍總醫院大樓汀州路舊址,住院醫師趙祖怡走進癌症病房。幽微光影的房裡,病人無助地呻吟著,年輕醫師見狀萬般憂愁。 
    「窗口遠方,是多麼美好的山景;眼前,竟是無助的生命!當下,心底浮起了聲音,我應該做更多的研究,改善癌症治療方法,讓病人少點疼痛。」悲憫,改變了年輕醫師的一生。 
    二十年過去,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趙祖怡帶領團隊,幫助無數癌症病患找尋生命的契機。

四種治療目標 
    趙祖怡如何幫助癌症病患找尋生命契機?「癌症病人分四類,依此再定出四種治療目標。」他解釋,癌症病人期別不同、腫瘤特質及生長速度也不同,異質性很高,必須透過分類定出合適的治療目標。關於四類癌症病人與治療目標,趙祖怡分析如下: 
    第一類:可以完全治癒的病人。必須接受很強的治療,病人會承受很大的副作用。「副作用是短暫的,結果卻是美好的。」趙祖怡說,此類病人只要承受一兩個月的痛苦,便可換來重生的喜悅。如白血病早期,若接受骨髓移植,期間需被隔離在骨髓移植病房,並承受如敗血症、休克、肺水腫、嚴重感染、腸道發炎、腹瀉等極致副作用,「終究會痊癒的。用一、兩個月時間換得三∼四十年的生命,非常值得。」趙祖怡形容這段過程猶如浴火鳳凰。 
    第二類:不能完全治癒,但可以延長生命的病人。病患不需承受極致痛苦的副作用,但要承受「相當的」副作用,如掉髮、口腔黏膜發炎、白血球降低等。 
    第三類:不能延長生命,但可以減輕疼痛的病人。讓病人承受最小的副作用,減輕痛苦,在有限的日子裡過得較輕鬆。 
    第四類:即將面對死亡的病人。安寧療護,照顧身心靈。 

不厭其煩 猣逌禊
    至於如何評斷哪些病人「可以或不可以完全治癒」,趙祖怡解釋: 
    第一,靠專業判斷。每一種癌症都有治癒的機會,但要看在哪一個期別。有些腫瘤特質非常容易治癒,如淋巴癌、何金杰氏淋巴癌、睪丸癌(即使轉移,也有九○%機率可以治癒),以及部分可透過骨髓移植而痊癒的白血病等。 
    第二,病人的身體狀況與年紀,影響是否施行「痊癒性治療」的決定。如糖尿病、尿毒、肝硬化多種併發症,或高齡如八十幾歲的病人。 
    第三,取決於病人的意願和積極度。部分病人意志力堅強,願意勇敢對抗癌細胞與接受治療副作用,但有部分病人卻很消極,另外也有很多病人聽信親友一知半解的建議(如不要做骨髓移植,很可怕呀,或吃某一種草藥會好等等),放棄了原本可以痊癒的機會。 
    有把握完全治癒的病例,趙祖怡絕不妥協病人的態度。「如睪丸癌病人,我會強烈且積極地要求病人配合我的治療。這是可以治癒的疾病,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拿出各種資料、秀出醫學證據,不厭其煩地說服家屬與病人。」相反地,極為嚴重的癌症如肝癌、黑色素瘤等,趙祖怡不會強迫病人接受西醫治療,「因為至目前為止,還沒有特別好的方法。如果反應率只有十%以下,我為什麼要強迫病人接受治療呢?也許他可以找到另外一種治療方法。」趙祖怡客觀地說。 

痊癒的故事 
    治癒癌症,點燃病人生命的希望,多麼有意義!趙祖怡記得,五年前的一個初診,一位二十幾歲、在別家醫院被診斷出睪丸癌且已轉移肺部的病患,與妻子抱頭痛哭前來。倆夫妻紅著眼睛跟主任說,醫生說至多只有六個月的生命啊! 
    趙主任語氣堅定說,「睪丸癌可以完全治癒,」夫妻倆不知道該信或不信,不是最多只有六個月時間嗎?「你一定要相信我,讓我們來治療看看。」趙祖怡誠懇地說。 
    果然,三個月療程結束,年輕病人全身腫瘤完全消失,而且沒有承受很大的副作用。之後開始追蹤,一年沒事,兩年沒事,三年沒事,至今五年了,完全沒有復發跡象。 
    「睪丸癌是非常容易治癒的腫瘤。千萬不要放棄。」趙祖怡語重心長地說,初被診斷出癌症的病人,如果不是在腫瘤科被證實,應該在治療之前與腫瘤科醫師深入地討論治療計畫該如何進行,「腫瘤科醫師知道腫瘤治療的發展。病人不一定要找腫瘤科醫師治療,但一定要找腫瘤科醫師諮詢。」舉例說吧,如果某外科醫師建議病患接受化學治療,這時病患可進一步與腫瘤科醫師討論,此化學治療是否為最新或最有效的方法等等。 

重生的喜悅 猣逌禊
    另一個重新燃起生命希望的例子。一位有著美好璀璨生命的十九歲女孩,被診斷出有急性白血病,必須接受化療、放療與骨髓移植。 
    治療過程有悲有喜,有淚有笑容。骨髓移植之後,年輕女孩的病情進展得很慢,新骨髓長得不是很好,主治醫師趙祖怡和她說,必須再做一次骨髓檢查,看看新骨髓是不是長進去了。掉光了頭髮的女孩,幾近崩潰地哭泣了起來,她頻頻問醫師,「為什麼是我呢?別人都能移植成功,為什麼唯獨我不能呢?」彷彿死神正在招手,完全沒有後路。 
    幸好,檢查報告完全沒有問題,只是血球還是低,女孩還是懷疑生命毫無退路可說。趙祖怡耐心陪伴女孩度過灰色的心情,她的新骨髓慢慢長好了,她的臉上慢慢露出了笑容。 
    「少女像一朵盛開的花,一下間凋零了。等做完骨髓移植成功之後,她繼續回學校上課,畢業後有不錯的工作,還到英國進修。人長得愈來愈漂亮,像一朵花又盛開了!」趙祖怡很有成就感地說。
 
安寧照顧 
    然而,不是每位癌症病人都有新的希望,終將面對死亡的降臨。「當病人狀況最差的時候,我們還是要給病人存活的希望。沒有希望,就沒有生存意志。」趙祖怡記起一位四十五歲的乳癌病人,當時她已病入膏肓,肺部積水嚴重,躺在床上喘得可憐。「那一天,我準備幫她轉到安寧病房,她竟然高興地跟我說:﹃趙醫師,我有希望了。剛剛有一位大夫來看我,幫我抽了一點血,說現在有新的研究——基因治療,研究成功之後對癌症有幫忙…。﹄」趙祖怡默默聽著,點著頭臉上帶著微笑,他看到病人的眼裡有一種生命的喜悅。 
    轉到安寧病房,一兩個禮拜之後,病人終於跟生命道別。走之前,她一直很開心很高興,因為她的心裡有著希望。「這位同院別科的醫師,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他用另一種方法賦予病人一種希望,讓病人臨終前活得很有感覺。」趙祖怡說,這就是安寧療護的意義之一,讓病人臨終前得到很好的身心靈照護。 

全程陪伴 猣逌禊
    「癌症後期病人很無助,腫瘤科醫師雖然能幫的忙不多,卻可以幫助他探索心靈、賦予希望、將不舒服的症狀減到最輕,陪他在人生最後的階段畫出一個完美的句點。」趙祖怡堅信,病人在安寧病房能得到很好的善終,透過宗教師、接受過很好訓練的護理人員、醫生、社工,透過很多安寧計畫如哀傷輔導、家庭會議等,平靜看待生命的終程。 
    趙祖怡也堅信,病患的主治醫師「完全陪伴」的重要性。「很多病人被診斷出癌症,前段是一位醫師做治療,到後來變末期無法治療時,便被轉到其他醫生那兒做安寧療護。病患一定會有被遺棄、被踢皮球的感覺。」他很有感觸地說,這麼多年來常常接到很多感謝函,是往生病人的家屬寫來的,他們在信裡總是寫著,雖然親人已經去到另一個國度,生命終點之前接受趙醫師與安寧療護團隊的照顧,讓人難以忘懷。 
    不只是二十年前觸動悲憫的畫面,二十多年來,趙祖怡不斷期許自己為病人做得更多,做得更正確,哪怕病患要面對生命終結事實時,他都認真以對,從一而終全程走完。 
 
一盞明燈,難忘師恩 
    二十年前,住院醫師趙祖怡發心深入研究癌症治療,就在做完住院醫師兩年後,他進入國防醫學院唸研究所臨床醫學博士班,攻讀研究腫瘤免疫學。畢業之後,走進血液腫瘤臨床工作。 
    在臨床工作中,趙祖怡遇見一位很好的老師──客座教授任龍翔,現為美國肯德基州路易維爾大學榮民醫學中心血液科教授,受到很大的啟示和指導,直接影響他後來的醫事態度和精神,如看病的方法、讀書的態度、研究的精神,乃至與病人的床邊禮儀(他認為,每位醫師都應該具備良好的床邊禮儀,包括對病人及家屬的態度)。 
    受益匪淺的任教授,每年都回台灣擔任客座教授,「他很有風範,是一位非常樂意奉獻自己的人。我每次到機場接他,他下飛機的第一句話總是『上次我們談的研究怎麼樣......』,一路上都是談這些事情。他非常關心教學和研究。」趙祖怡非常敬佩師長的典範。 
    「做血液腫瘤科很辛苦,壓力很大。我因為前面有一盞明燈(任教授)指引著我,堅持往前走下去。」趙祖怡期許自己也能變成一盞明燈,帶領醫學院學生往前邁進。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4697
更新時間:2024/4/24 下午 06:23:40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