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人生的大挑戰:罹患癌症該怎麼辦 ?
人生的大挑戰:罹患癌症該怎麼辦 ?
任益民

前言:   
  任何人罹患癌症,都會是一生中的大挑戰。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癌病代表對於健康與生命的嚴重威脅,以及在治療與疾病過程中可能造成的不適甚至痛苦。偏偏癌病是台灣的十大死因之首,是一個許多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得了癌症應該怎麼辦,才得以通過這挑戰?

癌病為什麼可怕 ?
  癌病之所以令人畏懼,從醫學的觀點看,乃是因其具有「侵犯性」與「轉移性」之故。
      所謂侵犯性,是指癌病有侵入、破壞其緊鄰正常組織之局部效應,造成組織的破壞、潰爛、出血、乃至於喪失功能。
  所謂轉移性,指癌細胞在距原發部位相當距離處移植並生長,是癌病最特殊、最棘手的現象。
  對於一般大眾,癌病之所以可畏,在於其隱含死亡的威脅、病人對生命與疾病過程未知的恐懼、及因癌病造成失能、疼痛、身體外貌變形等的後果。
  同時生病使得原來自主、獨立的個人必須依賴醫師、護士,生活步調脫離常軌,失去對生活的自主權,均對癌症病人造成壓力。對於青壯年階層的病人,子女年幼,父母年老但健在,對於配偶、子女、親人等的責任感,在死亡的陰影之下,更加深了癌病的威脅。
 
癌症病人的心路歷程
  從診斷罹患癌症開始,病人通常會經歷一連串的情緒與心理起伏,其過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期即初始反應,病人首先因癌症的診斷而震驚、無法置信,或發生情緒麻木,或否認診斷的真實性而四處求醫,最後因事實無法逃避而致絕望。此期間長約1週。
第二期為焦躁期。病人因壓力而焦慮、憂鬱、失眠、厭食、心神渙散、生活常規失序。此階段約持續1-2週。
  最後進入第三期的調適期。病人終於接受患癌的事實、開始積極思考治療、尋求樂觀的理由、恢復生活常規。此階段長從兩週至數月,視病情進展而定。
  大多數人經過以上的心路歷程,隨著治療的開展及病情進步,終能恢復心理情緒的平靜,因為人類的心理具有癒合復原的能力,即使面對如癌症般的壓力,大多數人均能再度恢復心理的健康。
  但根據專家研究,在醫院的癌症病人中,大約有25%處於憂鬱的狀態,此時應尋求精神科醫師之協助。
影響癌症病人調適的因素
  縱然大多數癌症病人可以走出內心抑鬱焦慮的幽谷,仍有少數病人可能長期處於焦慮的狀態。容易發生此種調適不良的病人,常具有以下的特徵:人際關係孤立、酒癮、藥癮者、過去有精神病病史、舊時對癌病之經驗不佳、低社經階層、人格缺乏彈性、新近有親人過世、無宗教信仰、悲觀的人生觀、責任與義務未了等。
  
親友的關懷
  親友的關懷對癌症病人的最後調適極重要,但要如何面對自己患病的親人才是正確的作法,則是一門學問與藝術,縱合各專家們的意見後可將之分為幾個要點:
  以誠實的態度相應病人。醫師常遇家屬要求不要告知病人癌症的診斷及其病情。
  之所以如此,大都出於不想增加病人心理壓力的善意,認為只要隱瞞不說,病人就可以無憂快樂的過日子了。但是根據心理學及精神醫學專家們的研究,這樣的假設完全不成立,病人經由醫護人員與親友家屬的反應、就診的情境(如腫瘤科)、以及病情與症狀,往往已確知或高度懷疑自己罹患癌症。週邊親屬刻意隱瞞,只有增加病人的猜疑不安,昇高其焦慮,阻斷病人與親人之間的良性溝通,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的典型案例。
  若果真隱瞞成功,病人毫無病識感,將導致不能配合接受治療,或無法對其尚未完成的人生任務作適切的安排,都非病人之福。療的期望下,都能克服一時的沮喪焦慮回到平安的心境。人類的心理一如皮膚肌肉,受傷時頭破血流、疼痛難忍,但終將癒合復原。告知病情,一時之間或許有情何以堪之痛,但人心比想像的堅強,多數病人在適當的解釋病情與治
  
  以同理心回應病人的感覺。與人相處,均宜以同理心相對待,即「感同身切」地理解並接受病人的態度。
  此點對於與癌症病人作正向的溝通及心理支持極為重要,但是實際施行起來,如何做到「感同身切」則是一種巧妙的藝術。
  最簡單的作法,當病人敘述他的疼痛或治療造成的種種不適時,聽者應抱著慈悲心真心的聆聽,同意病人切身經歷的痛苦的真實性,切莫以「不會那麼難過吧」、「別人都不會像你這樣的呀」;或安慰末期病人「你很快就會好」,以免病人產生安尉者虛情假意的印象,阻斷了真誠的情感交流。
  尊重病人的調適方式。人人性格有異,調適壓力的方式也不同。若有人以哭泣發洩焦慮不安,此時要求他「要堅強」、「男兒有淚不輕彈」等的口號於事無補,不如尊重他的反應方式,以同理心守候一旁給予支持。
  
罹患癌症該怎麼辦? 
1.接受專業醫師的意見。
  台灣癌病治癒率低於歐美國家的50%水準,最重要原因之一是晚期案例比國外多、不接受正統治療的比例比國外高。
  中醫經典的「內經」中,五藏別論篇第十一有云:「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在兩千年前老祖宗已發現若病家無心求治,病必不治。作者多年來有過不少案例均因病人自己、或配偶、或父母反對接受正規治療,導致病情由可治成不治,令人扼腕三嘆。奉勸天下父母、兄弟、朋友,親人罹癌,務必鼓勵病人聽從專業醫師意見,切莫反其道而行,只信鄰家阿婆的偏方,或道聽徒說的理論,以免害人猶不自知。
  
2.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
  癌病的治療與追蹤是長期的,因此醫病之間務必有良好的互動與溝通,關係才能長久。病人與家屬不可不注意。
3.尋求正確治療:
  什麼是癌病的正確治療?筆者經長期的觀察與思索,認為能觀照到病人各層面的治療才是最好的方式,試稱其為「全人治療」。全人治療包括正規治療、中西結合治療、重新檢視生活習慣、正向思考、養生運動、追求知識等六大項目。
  癌病的正規治療從主要治療開始,有手術、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及免疫治療等幾種選擇。 至於何病須使用何種療法作為主要治療,大都已有一定作法,無法在本文說明。
  除主要治療外,癌病治療大都須加上輔助治療以增強療效。輔助治療的選擇除前述的放射治療、化學治療、荷爾蒙治療、免疫治療之外,尚須中醫藥治療。中西結合治療可以取西醫之科技、精準、講求實據之長,結合中醫之全人觀、身心醫學、養生理論、依證求治、師法自然等的優點,相輔相成,可收截長補短的效果重新檢視生活習慣方面,要戒掉煙酒檳榔,改變飲食習慣使朝更健康的方向,並且睡眠充足。同時要調適心境,放掉心中的貪嗔癡與悲觀哀怨,朝正向思考的方向,以欣賞生命之美為念,常懷感恩寬恕之心,以樂觀進取的態度生活。但是能放下人間的紛擾說來容易做來難,惟有依賴心靈的力量才容易成就,因此信仰在此刻更顯分外重要,原因並不在求宗教功利的給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在經由宗教情操的鍛鍊,容易體認生命的真義,使得心胸更加寬闊自由而接受自己與別人。
  癌病的全人治療,不能缺少養生運動。太極拳、氣功、瑜珈、和氣大愛、內外丹功等,根據作者的親身體驗,有超越一般打球、慢跑等運動的效果,擇一勤加練習,對病人長期而言有絕對的幫助。  
  追求知識作為全人治療的一環,目的在經由求知的過程中培養積極正向的態度,同時得以認識疾病及其治療,更能作出正確的選擇,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在尋求正確的健康之道的過程中,知識更是不可或缺的,方能判斷諸如飲食如何改變才是正確等的問題。又如中醫學藏有寶貴的養生知識,均有賴學習相關知識來獲得。  

4.復健:
  復健包括心理、身體、職業、與家庭的復健,其原則在於儘早使病人身心恢復至病前的穩定狀況。因此若病人體力與心力許可,一邊接受治療一邊繼續工作值得鼓勵,家人一味的不讓病人工作並不一定是正確的作法。參加病友團體是長期復健過程中一個積極正向的作法,目前多數醫學中心均有此種團體存在,可以在團體中得到認同、支持,共同獲取知識,甚至進而投入義工行列,從病人的角色一躍成為付出愛心與關懷的來源,體驗心靈的成長。
  
發現復發或遠處轉移: 
  若不幸復發或發生遠處轉移,對病人無疑是一大打擊,內心的焦慮掙扎不安更勝以往。對於處在該階段的病人,親友與醫護人員更應體認病人的恐懼無助,發揮應有的同理心。遠處轉移一旦發生,大都意味著疾病已無治癒可能,但仍有各種不同可能。
  一般而言,肝轉移存活短,骨、肺轉移存活較長;單一內臟轉移有機會以手術或放療處理而得以長期存活甚至痊癒;某些癌病進行緩慢,經治療後存活期仍可長達數年;少數病人雖已漫延,經化學、放射治療後仍有長期存活機會。若癌病已對治療無反應或已廣泛擴散,雖已無治癒機會,仍應積極治療,目的在改善生活品質、疼痛控制等緩和治療。到癌病末期,病人與家人更應坦誠溝通,使雙方情感獲得舒發,對於病人的善終有絕對幫助。病人應體認生命循環乃宇宙定理,病情至某一階段時人為力量終將束手無策,不用對醫藥人員有超過現實的期望或責難。若有宗教與哲學之助,病人更能平安地面對生命終點;相較於許多病患帶著不安怨恨在無奈中離去,以天主教的語彙說,能在平安中回歸永恆之鄉者,真是有福。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26334
更新時間:2024/4/24 下午 02:25:05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