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衛教資料

食道灼傷

前言
食道及胃的化學腐蝕性灼傷,在台灣屢見不鮮,常見於心態異常的成年人,因自殺而行食化學腐蝕性藥劑,或是家長的疏忽,以致於小孩誤食,每每造成嚴重食道及胃的腐蝕性燒傷。在臺灣的患者與國外文獻的報告,其本質上有二個迴然不同之處。國內多為自殺患者,故吞食量大,所造成的傷害亦較嚴重。國外多為誤食,當發現不對立即吐出,故吞食量小,損傷小。國內所吞食人多為工業用,清洗廁所的鹽酸,而國外大多為誤食,一般家庭用含鹼的清潔劑。所以國內的死亡高達8%,而國外是1% ; 併發陝窄後移症國內是50%,而國外是20%。由此可知國內此類患者的嚴重性,我們不能不深入的探討其適當的處理原則。
食道灼傷處理
急性危險期(二週內): 
在急性危險期中致死的原因不外是嚴重的體內酸鹼失衡;急性穿孔併發縱膈腔炎或腹膜炎,嚴重感染合併敗血症。所以在急性危險期中,我們要挽回患者的性命,必須注意維持患者體內的酸鹼平衡;隨時注意觀察有無穿孔的現象而適時給予外科治療;鼓勵患者吐出吞食不下的唾液及多做咳嗽,咳出肺內的分泌物,避免呼入性肺炎,並利用強有力的抗生素控制感染。所以急性期中治療步驟為:在48小時內,實施食道鏡檢,但不要勉強通過嚴重灼傷病灶,以免造成出血及穿孔。主要是確定診斷。病患禁食並放置胃管,將滯留於胃內的腐蝕濟殘量吸引出體內,並實施胃減壓,降低穿孔的可能 。若咽喉紅腫及疼痛,病患無法吞嚥而有垂涎的現像,則要小心預防吸入性肺炎。若患者伴有呼吸困難之情形,則必考慮實施氣管切開術,實施血液酸鹼度的測定,並加以調整使之平衡,避免酸中毒的形成,且需反覆不斷地測定,至平衡為止。靜脈注射補充液體、營養及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慢性後遺期: 
己開始形成肉芽組織,此時的重點是預防肉芽組織過度的增生收縮造成狹窄現象,以致日後進食困難。有四個因素可加重肉芽組織的形成,促成疤痕收縮,形成狹窄的可能性。即組織壞死的深度及範圍,這主要是取決於腐蝕藥劑的濃度,吞飲的量及對周邊組織接觸時間的長短。任何傷口的感染都會加重肉芽組織的形成,所以要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異物的存留會加重傷口的感染及肉芽組織的形成,所以在急性期內,不宜做食道胃鋇劑攝影術,因其診斷價值低,且會使鋇劑滯留於潰瘍的黏膜上,加重 以後疤痕的形成及細菌感染。另患者要禁食,直等到排氣後,始可由胃潰瘍流質開始進食。病患要做食道鏡檢,必須在適切的時機內,即吞食腐蝕藥24-48小時內,且不可強行通過有環形嚴重腐蝕的地區。
如果病患吞嚥困雖,或是在吞食腐蝕化學藥劑三週後,均需實施食道及上腸胃道鋇劑攝影術。若顯示狹窄或是有僵直性黏膜顯影,需開始實施食道擴張術治療。若其顯影為正常,先期三個月,每月做一次食道及上腸胃道攝影,後每隔二個月作一次,追縱複查一年始可放心。
患者有食道或上腸道狹窄的現象,於實施擴張術無效,且患者無法進食,則必須先行實施空腸造瘺術,以補充營養,俟所有疤痕成熟(約在吞食腐蝕藥劑三個月之後,病況穩定,再實施外科切除狹窄部位,重建食道及胃腸的完整性。其產生癌症的機率為一般人的1000倍,不同文獻報告其或然率高達0.8% -4.0%,且潛伏期長達41年之久。
結論
醫學的基本原則是預防遠勝於治療。所以人際和諧的相處及心理健康教育,乃是預防自殺吞食的最佳良藥,謹慎儲放腐蝕性藥劑,並配上鮮明的記號,亦可減少誤食的機會。自殺性吞食強酸或強鹼,常造成食道及胃嚴重腐蝕灼傷,且容易造成胃幽門前區或是食道的狹窄。急性危險期中,患者都是因嚴重酸鹼失衡中毒,毒性穿孔併發縱膈腔炎或是嚴重感染併發敗血症而死亡。外科手術僅是治療化學腐性食道,胃灼傷的併發症或是後遺症,其根本治療仍在於保守療法,及適當的預防狹窄的形成。胃腸鏡檢及食道擴張術的實施,或採其他手術,均須在適切的時間內,否則無益反而有害。任何患者均須在門診復查一年以上,始可放心。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17712
更新時間:2024/4/24 上午 08:35:42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