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簡介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和川崎氏症

    自2019年底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來,迄今全球仍籠罩在此百年大疫之威脅中,近3年的臨床經驗發現,「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臨床徵候,與成人相比,通常較輕微,然而除了與成人相似的發燒和呼吸道症狀(咳嗽、流鼻水、喉嚨痛)之外,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2-6週,可能發生「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國內個案甚至發生於確診後100天以上,此為類川崎氏症表現,嚴重時將導致個案休克、甚至死亡;英國、法國、美國等世界先進國家均發表諸多病例報告。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統計,MIS-C的發生率約為每百萬個COVID-19確診個案有300(發生率約為0.03%),死亡率約為0.8%

    MIS-C的臨床症狀是發燒(100%)合併有多系統的發炎性症狀,發生的時間點通常為COVID-19感染後的2-6週,主要可能有呼吸道症狀(咳嗽、喘)、皮膚粘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腳掌腫脹)、腸胃道症狀(腹痛、腹瀉、嘔吐等)、心血管系統(心臟收縮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瘤),可能發生凝血功能異常,超過1/3的兒童病患合併休克,依據台灣CDC資料統計顯示,五歲以下孩童佔所有MIS-C個案數約2/3,六歲以上孩童佔比約1/3。定義如下:

一、美國CDC MIS-C 定義:

(一)年齡:21 歲以下。

(二)具下列出現時或近期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證據或暴露:

1.病毒或血清學檢查:核酸檢測(RT-PCR)、血清學檢查、抗原檢測。

2.臨床相關接觸史:自此次症狀回溯四周內曾有與疑似新冠病毒感染

患者或確診患者之接觸/暴露病史。

(三)發燒(體溫大於38°C24 小時或是自覺發燒24 小時)。

(四)實驗室(急性)發炎證據:至少包含一項/一項以上下列諸項檢驗項目數據異常:

1. 下列項目數值上升:C 反應蛋白(CRP)、紅血球沉降速率(ESR)、纖維蛋白原、前降鈣素(PCT)、d 雙聚體(d-dimer)、鐵蛋白(Ferritin)、乳酸脫氫酶(LDH)、白介素6(IL-6)、中性球。

2.下列項目數值減少:淋巴球、白蛋白。

(五) 臨床上須住院的多器官系統(high BNP)嚴重病症:

1.心臟:休克、肌鈣蛋白(troponin)升高、腦鈉肽(BNP)升高、心超異常、心律不整。

2.呼吸:肺炎、ARDS、肺栓塞。

3.腎臟:急性腎損傷或衰竭。

4.神經:痙攣、中風、無菌性腦膜炎。

5.血液:凝血功能異常。

6.腸胃:腹痛、嘔吐、腹瀉、腸阻塞、腸胃出血、肝功能升高。

7.皮膚黏膜:紅皮病(erythroderma)、黏膜炎、其他皮疹。

(六)排除其他疾病。

二、世界衛生組織(WHO)對MIS-C 的診斷要件:必須符合下列所有的六項條件:

(一)年齢:介於0-19 歲之間。

(二)發燒3 天。

(三)至少有下列5 種臨床症候與徵象中的2(含)種以上:

1.皮膚黏膜症狀:如皮疹,黏膜炎症(手、足、口腔),非化膿性結膜炎;

2.血壓降低或休克;

3.心臟相關問題(心臟超音波或肌鈣蛋白/腦鈉肽升高):心臟功能不良,心包膜炎,心臟瓣膜炎或冠狀動脈異常;

4.凝血功能(如PT、PTT、d-dimer)異常;

5.急性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瀉、腹痛)。

(四)炎性指標(如ESR, CRP, PCT)升高。

(五)沒有其他明顯會導致此等炎症反應的微生物因素,包括細菌性敗血症與鏈球菌/葡萄球菌之毒性休克症候群。

(六)有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的證據:核酸(RT/PCR)/血清學陽性、陽性案例接觸史。

除了指端及肛門周圍的皮膚脫屑通常在發燒開始後十至二十天才會看到以外,其餘症狀均在急性期發生,可能不會同時有全部症狀而是陸續出現或很快消失。川崎氏症的診斷標準是必須滿足發燒條件,加上五項臨床症狀至少要有四項符合,才能診斷為典型川崎病。或者只有三項臨床症狀,但病患合併有心臟血管擴大等病變,亦可診斷為川崎氏症。

其他重要的診斷參考條件:

一、 接種卡介苗的部位紅腫。

二、 肛門周圍的皮膚脫屑現象。

三、 常規血液檢查偶有貧血、白血球及血小板增多現象,而發炎指數 (ESR、 CRP) 亦多會升高。

四、 許多病童就醫時經常沒有完全符合診斷標準,還需搭配血液檢查和心臟超音波評估,才能診斷「 非典型」川崎氏症(約佔全部個案15%)。

    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和川崎氏症(Kawasaki disease),在臨床上症狀很類似,增加醫師診斷的困難,選擇治療藥物亦有相同和相異之處,兩者均需使用人類免疫球蛋白(IVIG)和阿斯匹靈(Aspirin),然而前者乃因免疫風暴誘發,大多須合併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和(或)免疫抑制劑來控制病情。民眾對於上述症狀均需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接受適當治療,以防心臟血管動脈瘤等後遺症的發生。

wj6圖1:草莓舌/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Chapter 191, 1310-1316,21e

2圖2:非化膿性結膜炎/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Chapter 191, 1310-1316,21e

3圖3:頸部淋巴腺腫大,一般是單側約1.5公分大小/Circulation.2017;135(17):e927-999.

4圖4:手腳掌浮腫/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Chapter 191, 1310-1316,21e

5圖5:皮膚多型性紅疹/Circulation.2017;135(17):e927-999.

 

張佳寧醫師

【現職】

三軍總醫院小兒部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士

台灣感染症專科醫師

台灣兒科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航空醫學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醫師

 

【經歷】

三軍總醫院基隆院區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澎湖院區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研究醫師

三軍總醫院小兒部總住院醫師

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

 

參考資料:

1.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兒科重症照護的特殊考量2022.06.02 第三版,台灣兒科醫學會

2. 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 Chapter 191, 1310-1316,21e

3. Circulation. 2017;135(17):e927-999.

4. 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and Kawasaki disease: a critical comparison. Nat Rev Rheumatol 2021 Dec;17(12):731-748.

5.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新聞稿,20220930.

6. Https://www.cdc.gov/mis/mis-c/hcp/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8725
更新時間:2024/5/5 下午 02:23:18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