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部感染科發展史:
國防醫學院內科學科於民國38年2月14日隨政府由上海江灣遷移到台北市廣州街14號。
民國38年至44年,為本學院艱苦草創時期,內科學科教學人員稀少,除丁農教授兼內科學科主任外,主治級以上教學人員僅高撰瑛、聶重恩、陳耀翰、薛鈺興、曾子祥等五位,並共同負責胸腔科、傳染科、心臟血管科、及胃腸科。
內科學系與當時之台灣陸軍醫院改組而成立的陸海空軍第一總醫院之內科部共同作業。在一般內科組下,分設傳染病科等四個分科。創立之初,只有其名,並無單獨編制與員額。
至民國42年傳染病科由鄒天增主治醫師主持,仍無正式人員編制,但有胡韻峰、包邵銳兩位主治醫師協助。
爾後陸軍801總醫院於民國56年7月改制為三軍總醫院,本科始有正式編制與人員。
傳染病科正式由鄒天增擔任主任,並先後有謝維甸、徐輝俊、熊維邦完成主治醫師訓練後退伍、鄒主任於民國62年退伍;民國64年由羅清順代理主任,羅主任於69年退伍。
由於數度領導真空,人才中斷;以致於負責推行軍中各項傳染病及熱帶病學的診斷。研究及教學工作,均困頓難行。
直至民國72年感染科由從紐約紀念史隆凱特林癌症中心進修返國的周明淵接掌主任,傳染病科的臨床診療及教學工作才漸上軌道,期間並有秦登峰。范瑞麟醫師完成主治醫師訓練後退伍。
楊祖光醫師赴俄亥俄州西儲大學進修,張峰義醫師進入國防醫學院博士班進修,並有許國忠、彭銘業陸續升任本科主治醫師。
民國82年周明淵主任退伍,推動本科各項工作,實際由楊祖光(82年8月至85年2月)及彭銘業醫師(85年3月至85手7月)負責,爾後許國忠及楊祖光醫師先後退伍。
民國85年10月由甫自美國匹茲堡醫學院進修二年返國的張峰義醫師接掌主任一職。
民國97年6月張峰義主任升任內科部主任,由彭銘業接掌本科主任一職,推動本科各項工作,彭銘業主任於98年退伍,之後由林永崇醫師接掌主任一職。
民國99年3月張峰義主任升任三軍總醫院副院長,並於同年5月接任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一職。
民國106年6月林永崇主任升任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
民國107年8月葉國明醫師接掌主任迄今。
現階段感染科為近年來人員較為不缺的時期,如何鼓勵同仁積極與持續從事於在職進修。參加國內外專業團體之學術會議與活動,以提升教學.診療及研究水準,使臨床與研究發展相互為用,相得益彰,乃是本科發展最重要的課題。
表一、三軍總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歷屆主任
任期
|
主任
|
1953-1973
|
鄒天增
|
1973-1978
|
羅清順
|
1983-1993
|
周明淵
|
1993-1996
|
楊祖光
|
1996-1996
|
彭銘業
|
1996-2008
|
張峰義
|
2008-2009
|
彭銘業
|
2009-2018
|
林永崇
|
2018-
|
葉國明
|
表 二、內科部感染科大事記要
年代
|
大事記要(含榮譽事蹟)
|
1949
|
陸海空軍第一總醫院成立內科部
|
1959
|
第一總醫院改名為陸軍八零一總醫院
|
1967
|
三軍總醫院改組成立
|
1981
|
國防醫學院與三軍總醫院合併改組
|
1982
|
成立院內感染管制委員會
|
1987
|
協助成立感染症醫學會,集合國內之感染症專家,建立國內感染症專科醫師證照制度
|
1993
|
協助成立中華民國醫院感染管制學會
|
1993
|
與中研院生醫所合辦感染症臨床及研究訓練計劃
|
2000
|
內科部由汀州院區搬遷至內湖國防醫學中心
|
2010
|
張峰義教授接任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
|
2017
|
林永崇教授榮獲SNQ國家品質標章(醫院特色醫療組)-應用抗藥性基因研究於感控監控:降低感染及死亡率
第十三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組-醫療器材及設備)-快速鑑定肺炎克雷白氏桿菌血清莢膜分型
|
2019
|
張峰義教授任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
|
2020
|
因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於3月成立專責病房
於7月全科同仁榮獲國防部獎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