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口腔癌

口腔癌

  根據1988年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 (AJCC),國際抗癌聯合會 (UICC) 的分類,口腔包括唇、頰黏膜、下齒齦、上齒齦、臼齒後三角區、口腔底、硬 、舌前三分之二。口腔癌絕大部分是由黏膜上皮細胞惡化所形成的腫瘤,少部分是由小唾液腺體惡化所形成的腺癌。臺灣地區之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 口腔癌好發年齡在四十至六十歲之間 ,且以男性居多。其發生和嚼檳榔、抽煙、喝酒息息相關,可由口腔白斑或紅斑惡化成口腔癌,也可在口腔內的不同位置,出現多處癌瘤。在各種癌病當中,口腔癌和皮膚癌是最容易、也最可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獲得痊癒的。

口腔癌的成因 

  有很多因素可能與口腔癌有關,其中重要的應為嚼檳榔,口腔癌患者中半數以上有嚼檳榔的習慣,頰黏膜癌患者更有八成以上嗜嚼檳榔。除檳榔外,菸酒亦與口腔癌有密切的關係,如同時有嚼檳榔、吸菸及飲酒等習慣者,則其口腔癌之危險性更加增加。其他如口腔衛生不佳,長期溫度或化學物質的刺激,歪斜的牙齒或不適合的假牙,對舌頭、齒齦或咽頰造成慢性的傷害,口腔粘膜上的白斑,都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以後產生癌病。 

口腔癌之症狀 

  口腔癌若能早期發現 ,治療效果好且說話或飲食幾乎沒有影響。口腔黏膜表面顏色有變化時應特別加以注意,正常的口腔黏膜經長期致癌因素的慢性刺激之後,會先呈現"癌前期病變",常見的癌前期病變包括口腔黏膜白斑症及口腔黏膜紅斑症。口腔黏膜白斑症是因黏膜長期受到刺激,如吸煙、嚼檳榔、喝酒 或假牙裝置不當等因素皆有可能會引起 ,以 下是口腔癌常見症狀: 

  1. 唇或口腔內部或周圍出現不易癒合的潰瘍。不明原因之腫脹或硬塊 

  2. 口腔內部發現白色或紅色脫屑的斑塊。 

  3. 超過二星期的口腔 。 

  4. 口腔附近部位麻木或疼痛。 

  5. 口腔內不明原因的出血,反覆發生。

口腔癌之診斷

  正常口腔黏膜是粉紅色或紅色柔軟組織,如果變厚、變成突起不透明白色的斑塊,或有變薄或略為潰爛的紅色斑塊,兩者可能是癌前病變,可能會惡化成口腔癌。

  口腔癌的臨床表徵是難癒合的潰瘍或突出的潰爛硬塊,常伴有轉移的頸部淋巴腫塊。早期常不覺疼痛,偶而出現帶血的唾液,因此不痛的潰瘍或突出硬塊才可怕,常常有人因不痛而忽略早期癌症的存在,錯失早期診斷、正確治療的良機。因此只要發現帶有血液的唾液或痰,張開嘴巴看到兩星期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便要尋求耳鼻喉科、頭頸外科、口腔顎面外科或整型外科醫師的幫忙診察。最重要的診斷方法便是病理組織切片檢查。切片檢查可以區分良性或惡性病變。不同的診斷,其治療方式大不相同。組織切片檢查不會造成癌症的擴散或惡化。如果因拒絕切片,而無法得到正確的診斷,一個良性的病變可能被當成惡性腫瘤,使病人接受了不必要的手術或放射治療;而一個惡性病變可能因延誤診斷,使病人變成必須接受更大範圍、更具傷害性的治療,甚至失去治癒的機會。因此,病人應充分與醫師配合,才能達到早期診斷、正確治療,從而提高治癒的機會。

口腔癌的治療

  一般而言,早期口腔癌可使用外科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如已屬晚期,則常須合併外科手術、放射線及化學藥物等合併治療,才可有較高治癒機會。只要早期發現,現代的外科技術,可以把口腔癌完全地剷除,而仍然保持正常的臉型及飲食的機能,並獲得痊癒。

放射治療:

  A. 放射治療適應症

  放射治療可用於不同大小的口腔癌,對於小的局限性腫瘤,手術切除及放射治療都是一有效的療法,但需要考慮到病人的年齡,對於手術或放射治療的意願及容忍性。對於第三及第四期的病人,則視情形可能需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手術後如有危險因素,如:手術切口邊緣仍有殘存腫瘤細胞、淋巴結轉移 ( 二個以上 ) 、淋巴結膜外侵犯、神經周圍或淋巴血管侵犯者,需行手術後放射治療。

  B. 口腔處理

  病患在行放射治療前都要會診牙科或口腔顎面外科醫師,評估牙齒及牙齦的狀況,如有厲害的牙齦疾病或蛀牙,則在治療前要先治療或拔牙,拔牙後要等齒槽傷口完全復原後才可開始放射治療,好的牙齒或可以修補的牙齒不一定要拔。氟膠及牙托的使用及注意口腔衛生,可以使牙齒保持健康。

化學治療:

  手術前或手術後的化學治療可能可以減少部分遠處轉移,增加少許病人的存活。但是對於頭頸癌而言,局部控制是最重要的;目前有研究發現放射合併化學治療對於晚期頭頸癌 (第三、四期),可增加局部控制率、顯著增加病人的存活率。不適或不能手術切除的腫瘤應考慮放射合併化學治療。

  至於原本可以完全手術切除的腫瘤,手術前的化學治療並不能改善局部控制或增加病人的存活率。因此可以手術切除的腫瘤不建議給手術前的化學治療。

  由於化學治療藥物的不斷研發進步,遠處轉移的病人應可考慮化學治療或是參加化學治療的臨床試療。

口腔癌的預後

  早期口腔癌治療率相當高,五年存活率可達 70~80%以上,但晚期患者則在50%以下,若已有遠端轉移,則僅為20%之間。 值得一提的是,有15~20%的口腔癌患者,會與口腔或附近粘膜發生所謂「第二原發癌」,因此即使原先癌症已治癒,仍須長期加以注意。

  口腔癌的發生與嚼檳榔、抽菸、喝酒等習慣有密切關係,隨著抽菸及嚼檳榔人口的增加,臺灣地區口腔癌的發生率也節節上升。如果發現口腔內有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應及早求醫診治。口腔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並可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腫瘤越大,需要手術的範圍也越大,因此早期診斷正確治療不僅可提高治癒率,也可減少因治療所帶來之傷害。大部分的口腔癌可經由戒除嚼檳榔、抽菸、喝酒等外來致癌因子而防止其發生。對於已經罹患過口腔癌的病患,由於發生第二原發腫瘤的比率相當高,參與藥物防癌的臨床研究應是值得鼓勵的。

口腔癌預防


  1.避免菸草、紙菸、煙斗、檳榔等長期對唇、舌和口腔粘膜的刺激。 

  2.如果有不正確的牙齒或假牙,對周圍組織有所摩擦,應該請牙醫師矯正。 

  3.口腔內發現有任何腫塊贅肉、脫皮落屑或是顏色變化,超過兩星期而未好轉,應該要讓醫師看看。 

  4.飲食要正常,食物營養要均衡。有時維他命或其他營養要素缺乏所造成的口腔粘膜變化,可以誘致癌病的發生。 

  5.避免長期食用熱度太高的食物和烈酒。 

  6.經常刷牙漱口,保持口腔衛生。 

 
 
語音服務
瀏覽人次:71285
更新時間:2024/4/26 下午 12:38:15

收起